白头美狐猴(学名:Eulemur albifrons)外文名White-fronted Lemur,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狐猴。曾经是褐美狐猴(Eulemur fulvus)的亚种,2001年确立为独立物种。白头美狐猴活跃在整个白天和夜晚不同的时间。群居性,但是群体并不固定。有时集群为3至12只个体,通常5-7只在一起。每个个体都向身上涂抹尿液作为气味识别。领地有...
叉斑鼠狐猴学名Phaner furcifer,据保护国际组织称,这个可能的新狐猴物种。目前关于该物种的了解甚少,虽然国际保护组织的专家怀疑它很可能是由于丧失栖息地而濒临灭绝的物种。叉斑鼠狐猴以温带落叶林的树脂为食,它的叫声响亮,高亢,且脑袋易晃,手脚宽大,能轻松抓住树枝,舌头较长容易吸取花蜜,牙齿专用于啃树皮,是典...
科氏倭狐猴学名Mirza coquereli,是一种在夜晚活动的动物,栖息在树的低处,公猴一般单独行动,母猴则会组成一个小的群体。它们主要以水果、花、昆虫等为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近危(NT)。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赤褐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rufus,杂食性,其中多数更偏重果实,有些更偏重昆虫,还有些以树脂为主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murinus,出没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树栖,群居,通常30只左右结对生活在小溪或河边。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白天躲在树洞中度过。傍晚时分,即便醒了,它们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树枝间灵巧地窜来窜去。它们的行动很谨慎,常常是一闪即逝。因为它们用那双外突的圆眼睛征服了森林的黑夜。好斗,常常为了领地而争...
红灰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griseorufus)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贝氏倭狐猴(学名:Microcebus berthae)外文名Madame Berthe's Mouse Lemur,无亚种。贝氏倭狐猴出没于潮湿的热带雨林,树栖,群居,通常结对生活在小溪或河边。以水果和虫子为主食。白天躲在树洞中度过。傍晚时分,即便醒了,它们也要等到日落才在树枝间灵巧地窜来窜去。是一种在夜间活动的孤独者,通过树木和低层植被...
希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sibreei)外文名Sibree's Dwarf Lemur,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妊娠期120-150天,9-11月份产仔,每胎产1仔,18个月性成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保护野...
肥尾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edius,是杂食动物,主要吃花朵、果实、植物的叶子以及小型的无脊椎动物。它是夜行动物,一般都是在晚上出来觅食活动的。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危(LC)。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major)是一种树栖动物。鼠狐猴是孤单的夜行猴类,白天在树洞或叶丛中结群而眠,几只雌猴常常同睡一巢,多时达15只,雄猴则单独或与配偶居住。夜幕降临后,便分头出来活动,独往独来,在树上敏捷地跑跳,尖细地鸣叫,觅食各种昆虫、蜥蜴、树蛙、小鸟及野果、树叶。树上地面均有其足迹,运动形式...
克氏鼠狐猴(学名:Cheirogaleus crossleyi)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毛耳鼠狐猴(学名 Allocebus trichoti')是一种产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的狐猴,为毛耳鼠狐猴属下唯一一种。这种动物已经严重濒危,大约只有100-1000只。毛耳鼠狐猴是夜行动物,栖息于树林中。它们是爬树与跳跃的高手,尾巴是很好的平衡工具。一般独居,有时也成对。建巢于树洞中,以飞虫、树胶、嫩叶和水果为食。雌性通常...
日本海狮,Zalophus japonicus(Peters, 1866),海狮科加州海狮属的一种已灭绝的海狮。于2003年前,日本海狮都被认为是加州海狮的亚种,但后来有指日本海狮与加州海狮有不同的栖息地及行为,故被分类为独立的物种。日本海狮一般会在平坦及开放的沙滩繁殖,但在岩地则较少有,多会在山洞中。在日本绳文时代的贝冢就曾发...
加利福尼亚海狮(学名:Zalophus californianus)外文名Californian Sea Lion,无亚种。日本海狮(Zalophus japonicus)和加拉帕戈斯群岛海狮(Zalophus japonica)曾经均是加利福尼亚海狮的亚种,2007年均划为独立物种。加利福尼亚海狮是一种高度群聚的物种,是最大型的海洋哺乳动物群之一。成群活动,一般集小群,但有大量...
澳海狮学名Neophoca cinerea,外文名Australian sealion,是一种只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和西部海岸的海狮,与海狮科的其他海狮及海狗极其相似。澳海狮主食头足类和鱼,亦吃企鹅。可深入陆地9.7公里,爬上29m的峭壁,十月繁殖,1雄和4~5头雌兽组成生殖群。仔兽重6.4~7.9kg,长62~68cm,体重均质雄大于雌,具绒毛。分布于澳大...
幅北毛皮海狮(学名:Arctocephalus tropicalis)1872年由约翰·爱德华·格雷首次描述。幅北毛皮海狮,繁殖期雄海狮会有激烈的争斗,有死伤的情况发生。一个家庭由一头雄性统领6-8头雌性,11月底至12月中产仔,雌性每胎产一仔,幼崽11个月后断奶。雌性2岁性成熟,雄性3岁性成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北美毛皮海狮(Arctocephalus townsendi)是唯一生活在北半球的海狮。19世纪末因过分捕猎,只剩下几十头,到1990年代恢复到一万头左右。北美毛皮海狮以鱼类等为食。属群居动物,每个海狮群为一雄多雌,组织比较松散,6月是北美毛皮海狮的生孕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
新西兰海狮学名Phocarctos hookeri,又称胡克的海狮。以章鱼、鲽等小鱼为食,也吃蟹及企鹅等。喜群居。12月底或1月初产仔。产程短,约10分钟,哺乳期约1年。产后很快在岸上交尾,1雄多雄,1头雄兽和约12头雌兽组成生殖群。不进行大范围洄游。估计现有10000一50000头。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胡岛海狗学名Arctocephalus philippii,喜长时间水中倒立,头朝下,鳍脚举出水面慢慢摆动。智利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上繁殖。6月产仔。性温顺。16~17世纪曾为数甚多,因被英、美等国在19世纪前25年间大肆猎捕,谋取毛皮,使其濒于灭绝,估计现有650~750头。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非洲毛皮海狮学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外文名South African and Australian Fur Seal,有2个亚种。非洲毛皮海狮性情温和,喜欢集群,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一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