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懒猴(学名:Loris lydekkerianus)外文名Gray Slender Loris、 Grey Slender Loris、 Highland Slender Loris,有5个亚种。灰懒猴曾经被分类为懒猴(Loris tardigradus)的一个亚种“Loris tardigradus lydekkerianus”。在2001年,此分类法根据行为、地理和形态数据进行了更新。灰懒猴被认为是生活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
小金熊猴学名Arctocebus aureus,独居,白天活动,树栖。它们行动非常缓慢。食性以昆虫为主,偶尔也吃水果。孕期130天,每胎产一仔。幼仔出生初期主要抱在母亲的腹部,断奶期为三到四个月,六个月后离开母亲生活,八到十个月完全成熟。平均寿命约为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低...
金熊猴学名Arctocebus calabarensis,外文名a kind of lemur,灵长目懒猴科的一员。金熊猴独居,白天活动,树栖。食性以昆虫为主,偶尔也吃水果。孕期130天,每胎产一仔。幼仔出生初期主要抱在母亲的腹部,断奶期为三到四个月,六个月后离开母亲生活,八到十个月完全成熟。平均寿命约为13年。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
菲律宾蜂猴(学名:Nycticebus menagensis)外文名Philippine Slow Loris,无亚种。是一种原猴亚目灵长类动物,是起源于婆罗洲岛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菲律宾苏鲁群岛的蜂猴。这种动物于1892年首次被命名为婆罗洲蜂猴(Bornean slow loris),但1952年被归入到广泛分布的间蜂猴(N. coucang)中。然而,根据2006年的分子分...
卡扬河蜂猴(学名:Nycticebus kayan)外文名Kayan Slow Loris,它的具体名称由流经其领地的卡扬河赋予。于2012年在婆罗洲岛上发现,当时它是被归类为“菲律宾蜂猴”(Nycticebus menagensis)的亚种,但根据研究在博物馆和实物标本和照片,该物种具有独特的面部特征,从而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物种。卡扬河蜂猴是群居动物,夜行...
苏门答腊蜂猴(学名:Nycticebus hilleri)外文名Sumatran Slow Loris,无亚种。苏门答腊蜂猴杂食动物,吃小动物,水果,树胶和其他植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 3.1——濒危(EN)。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爪哇蜂猴(学名:Nycticebus javanicus)外文名Javan Slow Loris,有2个亚种。爪哇蜂猴夜行性、树栖,极少下地,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及休眠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喜单独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多为攀爬式运动,不会跳跃,只...
雨燕科(学名Apodidae)通称雨燕,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雨燕目中的一个科。雨燕是飞翔速度最快的鸟类,常在空中捕食昆虫,翼长而腿脚弱小。雨燕分布广泛,有些种类在高纬度地区繁殖而到热带地区越冬,是著名的候鸟,有些则是热带地区的留鸟。雨燕科下共有18属84种。俗名:楼燕北京雨燕19属92种。种类包括:高山雨燕(Apus m...
间蜂猴(学名:Nycticebus coucan)英文 Greater Slow Loris、 Slow Loris、Sunda Slow Loris,法文 Loris lent,西班牙文 Loris Lento,有2个亚种。间蜂猴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中的树栖动物,夜行性,很少下到地面上活动。它昼伏夜出,性情孤僻,胆怯怕人,白天蜷缩成球状,在树洞里、树枝桠上或其他隐蔽的地方抱头而眠,夜里...
高山雨燕是雨燕的一种。雨燕为空栖性鸟类,常集群长时间在空中飞翔,捕食空中的昆虫。似常见的家燕,但在进化上属不同目,几乎不树栖,而是在悬崖上休息,筑巢于岩石、山洞及空树。体型小,嘴甚小而嘴基宽,适于空中捕食。翼狭长,折翼时远超尾端。尾呈叉形或方形,尾端有的带刺。脚短弱,极难在地面站立或休息。雌雄相似。...
棕雨燕以棕榈科树木的树冠及其下垂的枯叶、棕披层为营巢歇息地点,巢紧贴于棕榈树的叶下。分布可高至海拔1500米。常成群在开阔的旷野上空飞翔。天气晴朗时飞得较高,阴天飞得较低,成天频繁的在天空穿梭飞翔捕食。尤以黄昏时分最为活跃。主要以昆虫为食。在飞行中捕食昆虫。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在一起营巢繁殖。通常...
加里曼丹蜂猴(学名:Nycticebus borneanus)外文名Bornean Slow Loris,无亚种。加里曼丹蜂猴夜行性、树栖,极少下地,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及休眠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喜单独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多为攀爬式运动,不会...
邦加岛蜂猴(学名:Nycticebus bancanus)外文名Bangka Slow Loris,是灵长目、懒猴科、蜂猴属物种。邦加岛蜂猴夜行性、树栖,极少下地,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及休眠等均在树上度过,白天蜷缩成团隐蔽在高大乔木的树洞、枝叶繁茂的树冠附近或浓密枝条的枝叉上休息,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喜单独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多为...
指猴(学名: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外文名Aye-aye,因指和趾长(中指特长)而得名。1780年法国探险家初见指猴时,还以为它是松鼠的一种,直到1860年,经分类学家解剖验证,才知道它是灵长类的动物。指猴是生活在非洲东南沿海的马达加斯加岛,属于当地的特产原猴。指猴在大树枝或树干上,在树洞或树杈上筑球形巢。不...
粗尾婴猴(拉丁学名:Otolemur crassicaudatus),是一种夜行的灵长类动物,也是婴猴科中最大的成员。粗尾婴猴,是夜行动物。白天栖息在树洞里。它们的食物包括水果、种子、花、昆虫、蛞蝓、爬行类与小鸟等。粗尾婴猴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加入了红色名录,并且列为易危动物,由于捕杀和环境原因,数量在...
红领狐猴(学名:Varecia rubra)外文名Red Ruffed Lemur,为两种领狐猴之一。红领狐猴一般分成家庭式的小群体生活。群体由2-16个成员组成。在白天活动,清晨和傍晚活跃。多栖居在树林冠层,四足型运动为主,穿过的森林栖息地时步行,这是其对原始步态的遗留。从一棵树跳跃另一棵树,能够跨越显著的距离,也常有垂直攀跳动作...
大竹狐猴(学名:Prolemur simus)外文名Greater Bamboo Lemur,是大竹狐猴属的单型种,仅存140只左右。大竹狐猴专门吃竹子,这个特点在哺乳动物中极不寻常。几乎98%的饮食是由这种低能量的食物提供,特别是巨竹(Cephalostachium viguieri)。这些狐猴喜欢植物的内髓。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有的只有3天,有的...
阔鼻驯狐猴(学名:Hapalemur simus)外文名Greater Bamboo Lemur,是驯狐猴属体型最大的狐猴。马达加斯加的25种竹子的天然林分布都小于20000平方公里,而且有多达10种竹子的天然林分布不足2000平方公里。阔鼻驯狐猴的存在成为竹子在天然林分布较广的标志性特征,竹子的不同部位是这些狐猴的主要食物来源,也吃植物的花、果...
桑河驯狐猴(学名:Hapalemur occidentalis)栖息于热带雨林或干燥的森林或灌丛,也有的生活在竹林、芦苇区或无林的山地。白天或夜间活动,吃昆虫、果实、芦苇、树叶,偶尔吃小鸟。单独或以家庭方式结群。有蛰伏现象,雌性在每年的6-7月繁殖,每胎产1-2仔,妊娠期120-129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
灰驯狐猴学名Hapalemur griseus,外文名Alaotran Gentle Lemur, Alaotra Reed Lemur,有3个亚种。灰驯狐猴的身体形状、手脚构造虽然像猴子,但是它的嘴脸,却是又像狐狸又像狗。大多在早上和傍晚活动。是很罕见的以竹子为主食的灵长动物。主食:竹髓、竹叶、竹茎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