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食肉目

竖琴海豹

2022-12-17 12:48:30 250

竖琴海豹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成体上半身有醒目的黑色斑纹,形如竖琴或马蹄铁状,“竖琴海豹”之名即来于此。
成体:毛色银灰(雌性杂有黑色点斑),身体两侧有黑色斑纹。头部黑色,雌性面部偏白有斑点。面部宽阔,眼距较近。胡须发育完好。前、后鳍肢的爪为黑色,后鳍肢与躯干交接处常有黑色斑点。
初生幼体全身覆盖白色胎毛,半个多月后毛色渐变为具不规则黑斑的银灰色。
齿式:I 3/2,C 1/1,PC 5/5。注(I:门齿,C:犬齿,PC:后犬齿)
大小量度:体长♂171~190厘米,♀168~183厘米;平均体重♂135千克,♀120千克。(注:♂雄性;♀雌性)

竖琴海豹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北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
原产地(海域):加拿大、格陵兰岛、冰岛、挪威、俄罗斯、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
漫游地(海域):丹麦、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美国。
主要在沿岸临近浮冰的海域活动,迁徙时游向远海。繁殖、蜕毛和休养时会前往北极浮冰区。

竖琴海豹的详细介绍

竖琴海豹(学名:Pagophilus groenlandicus)外文名Harp Seal、Greenland Seal,无亚种。

a214f8abadfa2338c458e94cfe7e605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竖琴海豹一年可游5,000公里。迁徙方式取决于它们繁殖和脱毛的位置。冬天在分布区的最南端繁殖,春天于附近褪毛。褪毛后返回分布区的最北端度夏。九月重回繁殖地。竖琴海豹只在繁殖季和脱毛期成群聚集,其他时间偏好独处。所构成的海豹群不具备社会性和等级体系。

竖琴海豹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度过,停留陆地的时间较少。通常在夜间尝试登陆。繁殖和脱毛期驻地时间最长。在浮冰上下会花费较多精力打洞(洞口直径60~90厘米),以便入水和呼吸。善游泳,在冰面也能快速移动。前后鳍肢除在水中推动身体的用途外,还可调节体温和追求异性。可至深水觅食,平均潜水深度150~200米,潜水时长4~13分钟。主食鱼类,食谱涵盖67种鱼类和70种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毛鳞鱼、北极鳕鱼等。幼兽食用小型无脊椎动物。

竖琴海豹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发达的胡须能感应低频振动,以此探测猎物和天敌。嗅觉不如其他感官敏锐,但能分辨幼仔和天敌。天敌包括北极熊、虎鲸、格陵兰鲨和海象

ed842215e6fdc30419daaa8c2a79f8e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冬季在繁殖地的冰面上,每平方公里可聚集2000只竖琴海豹。交配系统存在争议,通常描述为一夫一妻制或多夫多妻制。雌性和雄性成熟期都在5.5岁左右。雌性平均繁殖年龄10岁,雄性8岁。

雌性妊娠期大约是11.5个月,每年2~4月在浮冰上繁殖,每胎产仔1只,出生时长约1米,重11~12公斤。幼仔体毛白色,只有鼻吻处黑色。竖琴海豹没有固定的配偶,小海豹们从来不认识它们的父亲,抚育后代全靠母海豹。在大约10~12天之内,母海豹每天85%的时间在水下觅食,以此补充奶水消耗,剩余时间哺乳幼仔。 海豹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完全靠母奶为生,每天吃四五次奶,雌海豹的奶量比母牛多出十倍。小海豹十天之后体重就能够增加三倍。会生成厚厚脂肪层抵御寒冷。

哺乳期过后,雌海豹返回海中,33公斤重的幼仔被独自遗弃在冰面,在那里,幼仔完成由白色到银灰色的褪毛过程。四周后完全独立,可下水觅食。从被遗弃到自主捕食期间,小家伙们的体内脂肪丧失掉50%,死亡率达20~30%。野生竖琴海豹寿命为20~35年。

c55ddcf4c4c100070e5e67092cd27f7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竖琴海豹是北半球最丰富的鳍足类动物。全球接近900万只,每年新诞生幼兽约120万只(ICES 2013,Hammillet al.2014)。北大西洋约750万只(Hammillet al.2014),其中格陵兰海域有62.7万只(ICES 2013,Øigårdet al.2014);北海估计有140万只(ICES 2013)。格陵兰(区域)捕猎竖琴海豹的规模从1970年代的每年1500只增加至2000年的约10万只,此后保持年均8.5万只的捕猎数量(DFO 201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08年评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鳍足目*所有种)。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