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涉禽

鹮嘴鹬

2022-10-07 09:56:06 89

鹮嘴鹬的简要介绍

鹮嘴鹬外文名Ibisbill,是一种灰、黑及白色的鹬,无亚种。

3800364a3aac19765c133cb01d95e049.jpeg

鹮嘴鹬是留鸟及垂直性迁移的候鸟。常单独或成3-5只的小群出入于河流两岸的砾石滩和沙滩上活动和觅食。有时也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和颈都伸入水中觅食。性机警,稍有声响,即蹲下不动,直到危险临近时,才沿砾石间曲折小径急速走开或起飞逃走。

鹮嘴鹬主要食蠕虫、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小鱼、虾、软体动物。常单独或成2-3只的小群在河边砾石滩上,用长而弯曲的嘴在砾石缝中探觅食物,或将嘴倾斜地伸入洞穴中掏捕食物。有时也在地面或水面直接啄食,有时甚至涉水到齐腹深的水中,将头和颈也沉入水中,用长而弯曲的嘴探捕水底食物。

鹮嘴鹬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营巢繁殖。4月初至4月中旬雄鸟即开始呜叫和追逐雌鸟。4月末5月初对即形成,并开始成对营巢。通常营巢于河岸边砾石间或山区溪流中的小岛上。巢甚简陋,主要在砾石间稍微扒成一浅坑,内无任何铺垫物,或仅放一些小圆石。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为绿灰色或灰色,被有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6-53×34-38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174项)。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鹮嘴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鹮嘴鹬夏羽额、头顶、脸、颏和喉全为黑色,呈连成一块的黑斑状,四周围以窄的白色边缘。后颈、颈侧、前颈和上胸蓝灰色。胸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在黑色胸带和上胸的灰色之间又有一道较窄的白色胸带,黑色胸带下的其余下体概为白色。背、肩等整个上体灰褐色。翅上飞羽黑褐色,内侧具白斑;内侧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白斑。内侧飞羽灰褐色。大覆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中覆羽、小覆羽灰褐色。翅缘白色。尾上覆羽暗褐色,羽表面微沾灰色。尾羽烟灰色,具细狭的灰黑色波浪形横斑和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外侧尾弭外卿白色,具宽的黑色横斑。冬羽和夏羽相似。但脸微具不清晰的白色羽尖。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脸为白色或为黑褐色而具很多白色羽尖。胸带也为黑褐色,白色胸带缺失。上体较褐,具橙皮黄色羽缘。
虹膜红色。嘴长而相当向下弯曲,呈弧形,颜色在繁殖期为亮红色,其它季节为暗红色。脚在繁殖期为亮红色,其它季节多呈灰粉红色。幼鸟缀有绿色。
大小量度:体重♂253-292克,♀293-337克;体长♂370-412毫米,♀381-442毫米;嘴峰♂71-78毫米,♀80-84毫米;翅♂225-241毫米,♀230-242毫米;尾♂113-131毫米,♀113-126毫米;跗蹠♂45-56毫米,♀47-57毫米。(注:♂雄性;♀雌性)

鹮嘴鹬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俄罗斯联邦(中亚区)。
中国新疆西部、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陕西、河北、河南、云南北部。迷鸟见于西双版纳(云南南部)。
栖息于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的溪流和多砾石的河流沿岸。分布的海拔高度从东部的近海平面到西部的45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冬季多到低海拔的山脚地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