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猛禽

喜山鵟

2022-10-25 18:25:28 126
喜山鵟

中文名:喜山鵟

别名:喜玛拉雅鵟

纲目:猛禽

科属:隼形目 鹰科 鵟属

体长:45-53厘米

体重:575-1073g

寿命:20-40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

喜山鵟的简要介绍

喜山鵟外文名Himalayan Buzzard,为中型猛禽,无亚种。

a7c615900590994b060489fe4f82010e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喜山鵟学名是(Buteo refectus),曾经包含在欧亚鵟(Buteo buteo)中,2014年从欧亚鵟中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物种。

喜山鵟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叫声为响亮的咪叫声peeioo。

喜山鵟以森林鼠类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于眼前时才突袭捕猎。

喜山鵟的繁殖期是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7-15米。也有营巢于悬岩上的,有时也侵占乌鸦巢。巢结构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60-90厘米,内径20-30厘米,高40-60厘米,深10厘米。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点和斑纹,大小为50-61毫米×41-48毫米。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由于栖息地改造对喜山鵟数量规模影响的不确定性,很难确定数量趋势。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喜山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长45-53厘米,翼展112-118厘米。体重575-1073克。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羽呈扇形散开。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虹膜黄色至褐色;鸟喙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喜山鵟是一种“典型”的大秃鹰,整体棕色,胸部有斑点图案,腿上部和肘部有深色覆羽。幼鸟尾巴上的条纹更细,后缘更苍白。与极为相似的高地和东部鵟相比;体型比例要小一些,同时腿部长覆羽的颜色略深一些,后缘比东部鵟更突出。

喜山鵟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中国、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非繁殖地:不丹。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400米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有时甚至出现于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顶苔原带上空,秋冬季节则多出现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