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猛禽

鹰鸮

2022-10-30 23:16:16 93

鹰鸮的简要介绍

鹰鸮外文名Brown Hawk-owl,属中型猛禽,有11个亚种。

93466340f04d9dec0226c53889899270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鹰鸮白天大多在树冠层栖息,黄昏和晚上活动,有时白天也活动。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单独活动,另外雏鸟离巢后至迁徙期间则大多呈家族群活动。飞行迅速而敏捷,而且没有声响。在向入侵者攻击时飞行速度更快有而力。常从栖息处突然飞出。
鹰鸮繁殖期常在黄昏和晚上鸣叫,并常常反复鸣叫不止。叫声圆润,升调假嗓哨声pung-ok,第二音短促而调高,每一两秒钟重复一次,鸣声多变,有时发出“蹦蹦,蹦蹦,蹦蹦”的短促而低沉的叫声,有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于晨昏时分。
鹰鸮主要以鼠类、小鸟和昆虫等为食。追捕猎物有时竟会闯入居民住室中。
鹰鸮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在南方为留鸟。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

鹰鸮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大青杨、春榆等树木上的天然洞穴中,也利用鸳鸯和啄木鸟等利用过的树洞。营巢的树洞均较宽阔,其阔度和深浅变化均比较大。巢洞口的直径为9-30厘米,洞深为18-64厘米,洞内的直径为10-43厘米。巢内没有铺垫,或仅有树洞中腐朽的木屑。如果是鸳鸯的旧巢,其中则有少量遗留的绒羽。每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3枚。卵近球形,为乳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孵卵完全由雌鸟承担,雄鸟则在巢的附近警戒。护巢时极为凶猛,特别是在孵卵的后期和育雏期间,遇到危险时,雄鸟和雌鸟会轮番向入侵者发动猛烈的攻击,直到将入侵者赶出领域。孵卵期25-26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两眼紧闭,全身被有白色的绒毛,皮肤为肉红色,嘴为灰黑色,蜡膜和爪为铅灰色,至30日龄时陆续离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鹰鸮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没有主要用于收集音波的显著的面盘、翎领和耳羽簇。上体为暗棕褐色。前额为白色,肩部有白色斑,喉部和前颈为皮黄色而具有褐色的条纹。其余下体为白色,有水滴状的红褐色斑点,尾羽上具有黑色横斑和端斑。
虹膜黄色,嘴灰黑色,嘴端黑褐色,跗蹠被羽,趾裸出,为肉红色,具稀疏的浅黄色刚毛,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212-220克,♀230克;体长♂290-313毫米,♀280-313毫米;嘴峰♂14-20毫米,♀12-17毫米;翅♂226-234毫米,♀230-240毫米;尾♂125-140毫米,♀121-140毫米;跗蹠♂28.5-33毫米,♀27-31毫米。(注:♂雄性;♀雌性)

鹰鸮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台湾、香港。
在中国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西伯利亚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华南亚种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日本亚种为台湾包括兰屿及澎湖列岛的留鸟;印度亚种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其喜欢森林中的河谷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树林、林缘灌丛、果园以及农田地区的高大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