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猛禽

西红角鸮

2022-10-26 23:54:39 97

西红角鸮的简要介绍

西红角鸮外文名Eurasian Scops-owl,有5个亚种。

77634e16a5909cb67104be3425182d5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2015年,根据弗林特(Flint)等人的详细审查,根据显著的声音差异和轻微的羽毛特征,“Otus scops”被分为西红角鸮(Otus scops)和塞浦路斯角鸮(Otus cyprius)。

西红角鸮是一种夜间活动的鸟类,从日落到午夜最活跃。白天栖息在树上,通常靠近树干,或在茂密的树叶、成熟树木或岩石的空洞、墙壁上的洞和类似的地方。晚上的活动通常以在栖息地或附近的栖息处的快速呼叫开始。有时,白天可能会从栖息地听到一些音符。

西红角鸮的声音:雄鸟的鸣叫声由一长串单音节长笛状音符组成,向下降调,每节持续0.2-0.3秒,间隔2-3秒“kyoot kyoot kyoot kyoot kyoot...”。未配对的雌性有一节类似但更持久和更高音调的鸣叫曲。配对时,雌性会发出高亢且略带沙哑的音调。在求爱过程中,雄性和雌性的二重唱给人的印象是一首高低两个音节的鸣曲。联系声是一段轻声细语。当受到惊吓时,两性都会发出响亮的尖声叫唤,类似于栗鸮的叫声。

西红角鸮主要以昆虫为食,如蚱蜢、甲虫、飞蛾、蝉、蜘蛛、毛毛虫和蚯蚓,以及小型脊椎动物,如小型哺乳动物、小型鸟类、爬行动物和青蛙也被捕获。它们经常会被人工照明所吸引,以捕捉飞蛾和其他在附近落脚的昆虫。较大的猎物通常是通过从栖息处猛扑而捕获的。小猎物用喙捕捉,而较大的猎物用爪子捕捉。食丸平均25×20毫米。

对于西红角鸮中迁徙的种群,繁殖季节从冬季返回时开始。对于西班牙南部等留鸟,该季节从2月开始。印度次大陆的繁殖季节是2-5月。在求爱期间,雄鸟和雌鸟会二重对鸣。夜晚雄鸟首先在潜在的筑巢地点附近鸣叫,雌鸟回答,鸟儿开始二重唱。在这样的二重唱之后交配是频繁的。然后雄性飞到一个潜在的巢穴,进入并从开口鸣叫。一旦雌性检查并接受了这个巢穴,这对夫妇每天晚上都会靠近。筑巢地点包括树木、岩石或墙壁上的天然洞穴,树干或粗树枝上的啄木鸟洞,或陡峭的沟渠或沙坑中的洞,甚至在屋顶下。人工巢箱也被接受。

通常一年只产一窝。产卵从4月下旬或5月开始,到6月上半月,有时是7月。通常每两天产3-4枚(有时是2-6枚)白色的卵,直接产在窝洞底部。卵球形,平均31×27毫米。孵化从第二个卵开始,由雌性独自完成,而雄性则提供食物。卵在20-31天后孵化,具体取决于气候。雌性单独孵化并喂养幼鸟约18天,而雄鸟提供食物。

雏鸟孵化时盲视,6-8天时眼睛开始睁开,11-13天时完全睁开。食丸的反流在大约6-9天开始。在3-4周时,幼鸟离开巢穴,降落在地面上,用喙和爪子爬到树或灌木丛中,用翅膀拍打。在大约33天时,它们完全能够飞行。在变得独立之前,它们还要由父母双方照顾和喂养4-5周。性成熟大约10个月。

2015年,西红角鸮在欧洲的数量估计为227,000-381,000对,相当于454,000-762,000只成熟个体。欧洲约占全球范围的57%,因此对全球物种数量规模的初步估计为796,000-1,337,000只成熟个体,但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估计。这个数据置于790,000-1,400,000只成熟个体中。

由于持续的栖息地破坏,西红角鸮的种群数量正在下降。在欧洲,物种数量规模趋势未知(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西红角鸮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西红角鸮体长16-20厘米,翼长145-168厘米。尾长67-75厘米。体重60-135克。雌性比雄性重。两性相似,面部圆盘呈灰褐色,有细小的斑纹,边缘不太突出。面盘四周围以不明显的淡棕褐色翎领;眼先白色,羽端部黑色;颏棕白色,上体包括两翅及尾的表面灰褐色,满布黑揭色虫蠹状细斑,头顶至背部杂以棕白色斑点;头上耳簇羽较长,当羽毛松散时,很难看到耳簇。害怕时,这只猫头鹰会变得非常苗条,耳毛直立。
羽基棕色而羽端与头顶羽色相同;外侧肩羽的外翈有大型棕白色斑,羽端黑褐;翼上外侧覆羽外翈端部亦有棕白色斑;飞羽除最外侧的外,均为黑褐色,外翈有棕白色斑,各羽相迭时,形成横斑状,翼缘棕白色;尾羽与背部同色,有不完整的棕色横斑;面盘灰褐色,密杂以纤细黑色斑纹,下体余部灰白,密杂以暗褐色纤细横斑和黑褐色更粗的羽干纹,并缀以栗棕色,在腹部白色较多;尾下覆羽白,各羽有一棕色块斑,羽端并杂以褐色细斑;覆腿羽淡棕而密杂以褐斑;腋羽和翼下覆羽棕白色。
这种鸮另有一棕栗色型的变种,但非常罕见。体的背部和胸部均沾棕栗色光泽,甚至全身均渲染此色;上体黑褐色的羽干纹,除头顶以后,均微而不著;肩羽的白色特别明显,后颈有时露出白羽,成半领状;下体羽干纹较狭小,这二种色型的斑杂状况,变异甚大,棕栗色的深浅浓淡亦有所不同。
虹膜黄色、嘴灰色至暗绿色,下嘴先端近黄色;趾肉灰色,爪暗角色或灰褐色,尖端较深。

西红角鸮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西红角鸮主要分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中亚地区包括中国的新疆,部分西红角鸮会迁徙到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越冬。在中国的分布极为有限。
留鸟:阿尔及利亚、赤道几内亚、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约旦、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北马其顿、西班牙、苏丹、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和西撒哈拉。
繁殖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格鲁吉亚、直布罗陀、匈牙利、以色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立陶宛、摩尔多瓦、蒙古、黑山、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士、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非繁殖地:喀麦隆、乍得、科特迪瓦、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马里、马耳他、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南苏丹、坦桑尼亚、多哥和乌干达。
旅鸟:巴林、塞浦路斯、埃及、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也门。
游荡:比利时、丹麦、法罗群岛、德国、冰岛、爱尔兰、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荷兰、挪威、塞舌尔、瑞典和英国。
起源不确定(繁殖地):布隆迪。
起源不确定(非繁殖地):卢旺达和塞拉利昂。
起源不确定:贝宁、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和刚果(金)。
栖息于半开放或开放的地区,有零星的树木或小树林,有成片树木的耕地、岩石景观、公园、道路两旁的林荫大道,有成熟树木的花园,地中海灌木丛。在温暖的气候中,它们也会出现在山区。这种猫头鹰不会出现在茂密的森林中。冬天主要在有树木的热带稀树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