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鸟类>>陆禽

黄喉雉鹑

2022-09-10 12:37:41 84

黄喉雉鹑的简要介绍

黄喉雉鹑外文名Buff-throated Partridge 或Szechenyi's Monal-Partridge,无亚种,为少见留鸟。

1662785248322573.jpeg

黄喉雉鹑夜间多栖息于低的树枝上,除繁殖期多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呈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林间的地面上,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不善飞翔。除危急情况时一般很少起飞,每次飞翔的距离也不大,大多为数米至数十米。主要以植物的根、叶、芽和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已经记录到的食物种类为20多种。

黄喉雉鹑喜欢鸣叫,往往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开始,先是一、二只首先鸣叫,紧接着就是群鸟齐鸣,叫声宏亮、嘈杂,在深山幽谷中传得很远。每当大雾或雨雪即将来临之时,它们的叫声则更加频繁,因此当地的藏族和羌族居民中有这样的说法:“羊角鸡叫,不阴则雨”,并用来预测天气的变化。羊角就是当地对杜鹃植物的叫法,羊角鸡就是指生活在杜鹃灌丛中的黄喉雉鹑。

黄喉雉鹑的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地面岩石下,或小灌木树上。巢较隐蔽,巢的大小为直径20-25.5厘米,深4.7-5.2厘米。每窝产卵3-7枚。卵的颜色为白色而沾红,被有棕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椭圆形,大小为51-53×33-34毫米,卵重32-34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初生雏鸟羽毛灰白色,背部中央有一条棕黑色纵纹,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纯白色带状纹,眼周为白色。

黄喉雉鹑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在当地并不少见。它通常被认为不常见,在印度当地非常罕见,但据认为在其分布范围的中国部分仍然广泛存在。西藏东部的数量估计为25,000-40,000只(Madge和McGowan200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黄喉雉鹑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黄喉雉鹑的体羽大都为灰褐色,头顶和枕部有黑褐色的中央纹,尤其在枕部的纵纹较宽。翅膀稍圆,上面有白色或淡棕色的斑点。尾羽有18枚,成楔状,中央一对尾羽灰褐色,具白色和黑褐色虫蠹状端斑,外侧的尾羽基部灰褐色,带有黑褐色斑点,端部深黑色而具白色端斑。胸部底色大都淡灰色。腹部中央为棕白色,有时杂有栗色。颏、喉和前颈是皮黄色,两边具白色边缘。尾下的覆羽也是红栗色。雄鸟有距。虹膜褐色;嘴略黑;脚深红色。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似并与红喉雉鹑的羽色近似,主要区别只是黄喉雉鹑的羽色较偏棕褐色,颏、喉和前颈为棕黄或皮黄色。另外,它的胸部底色大都为暗灰色,腹部和两胁大都栗色。

大小量度:体重♂1500克,♀880克;体长♂490毫米,♀450毫米;嘴峰♂27-28毫米,♀27毫米;翅♂217-222毫米,♀217毫米;尾♂175-179毫米,♀180毫米;跗蹠♂54-57毫米,♀53毫米。(注:雄性—♂;雌性—♀)

黄喉雉鹑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印度东北端、喜马拉雅山东部和中国西南部。
中国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的康定至巴塘,青海玉树以南至云南西北部,西至西藏的芒康、察雅、江达、昌都、类乌齐、左贡、波密、林芝、米林、朗县等地。黄喉雉鹑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海拔3500-4500米左右的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林线以上的岩石苔原地带,冬季可下到3500米以下的混交林和林缘地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