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鸟类>>陆禽

绿蓑鸠

2023-02-18 19:46:22 46

绿蓑鸠的简要介绍

绿蓑鸠(学名:Caloenas nicobarica)外文名Nicobar Pigeon,Nicobar Dove,Paloma de Nicobar,有2个亚种。

4f7273d8b9360dca4f6e3458a2d92875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绿蓑鸠是高度游荡的鸟类,2009年11月有记录,这个指名亚种族群,来自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波纳佩,距离最近的已知有该物种居住的地方1500公里(在美拉尼西亚东北部)。在岛屿之间往返,去较大的小岛觅食,有时甚至到达“大陆”岛屿,例如新几内亚,除南部外,它局部分布于海岸。在马来西亚半岛附近,只在8月和10月至翌年4月出现在西海岸的小岛上,其他月份似乎不存在。能够在海上长距离飞行,通常成群结队。到达当地常见的树木结果的时间和地点,随后就离开了。

绿蓑鸠通常成对或单独出现,在迁徙过程中常集群20-30只,最多可达85只。飞行迅速而有力,并且能够维持很长的距离,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时分成群结队,在60米或更高的高度飞行;飞行轮廓独特,颈部长,翅膀宽,尾巴很短;当鸟儿从地面冲出时,会振翅飞起,降落在森林的中层或上层。它们成群结队地栖息和筑巢。夜间栖息在森林内部,黎明时分降落到地面,也会聚集到有种植谷物的区域。

308d414cfda10fbc4ef6dc05e1a88210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绿蓑鸠的飞行模式与其他鸠鸽类似,不过群体飞行时多半呈多列或一路纵队。它们的飞行速度很快,有规律的节拍,偶尔会猛烈地拍打翅膀,这是一般鸽子的特征。与其他鸽子不同,群体倾向于成列或单列飞行,而不是松散的鸟群。白色的尾巴是成年绿蓑鸠最显眼的特征,尤其是在暮色中远处观察时。在飞行时可以发挥类似尾灯的效果,让其他绿蓑鸠在凌晨或黄昏的时刻依然能够追寻其他个体。绿蓑鸠的亚成鸟与幼鸟个体缺乏白色尾羽,对于成年的绿蓑鸠来说,这样的特征可以协助它们将这些未成年个体从潜在的繁殖对象、繁殖竞争者、鸟群的领头排除。在黎明或黄昏穿越大海时将鸟群聚集在一起。

绿蓑鸠通常是无声的,但偶尔会出现刺耳的呱呱声或吠叫声,呈现为“ku-RRAU”、轻柔的咕噜声或咕咕声,以及猪一样的咕噜声,其中一些可能是非常深沉、低沉和回荡的“rrr-rrr-rrr-” rrr ...”在繁殖区可听到。

c5a1bb334af7a632036f4e82c6a119d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绿蓑鸠的觅食生态区主要集中在小的近海岛屿,以水果及嫩芽或大量落下的种子为食。偶尔也吃无脊椎动物。绿蓑鸠的厚壁肌胗内衬有角质板,可磨碎大坚果;因为砂囊石有助于磨碎坚硬的食物,它们还摄取直径达10毫米的砂砾和石头作为胃石,以帮助消化大的种子。

绿蓑鸠繁殖季节明显较长,繁殖季节因地点而异。在俾斯麦群岛是6月筑巢,一些鸟儿留在巢中直到一月;在安达曼和尼科巴是1-3月或4月;在马来西亚半岛是4-9月;在松巴岛是5月;3月中旬在苏门答腊岛东部的林加群岛;7月中旬在爪哇岛西部的廷吉尔岛产卵;11月在菲律宾西南的巴拉望岛看到雏鸟;10月至翌年3月在伊里安查亚附近的小岛上;越南南部8月可以看到幼鸠。在繁殖地筑巢,有时与皇鸠混群,通常在小岛上。在未受干扰的繁殖地绿蓑鸠可能会聚集1000对,但更常见的是100对,例如在美拉尼西亚。

5ddbbbb8f25535f42f1d8e43c29605e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绿蓑鸠是一夫一妻制,这对鸽子终生交配,繁殖期间通常聚大群。通常在未受干扰的地点或树冠下方的树上建造松散的棍子巢。巢是不整齐的树枝平台,平均直径30厘米,深23厘米;被放置在不受干扰的距离地面以上2米的位置,或放置在受干扰的地点的树冠下方,最高达12米;几个巢可以放在一棵树上。每窝产1枚椭圆形的带有淡蓝色色调的白色卵,大小43-48毫米×33-34.5毫米,由两性孵化,孵化约2.5周;刚孵化的雏鸟没有羽绒,由父母共同照料,用丰富的农作物奶液喂养,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才能长出羽毛,在大约3个月大时独立。

大量猎杀绿蓑鸠是为了获取食物,也为了获取用于珠宝的砂石。该物种也被困在当地宠物市场,但正如CITES附录I所述,禁止商业性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圈养繁殖能够满足动物园对鸟类的需求,在动物园里,这种吸引人的、不同寻常的鸟类经常出现。直接利用该物种,甚至包括非法贸易,绿蓑鸠自身的繁衍可能是可持续的;然而,其可用的筑巢栖息地正在减少。它所需要的离岸小岛经常被砍伐成种植园,被建筑活动摧毁,或被附近的工业或港口污染。此外,越来越多的旅行将捕食者引入越来越多的繁殖地,绿蓑鸠的群体可能会被驱赶到这些地方,或被彻底摧毁。尽管这种鸟分布广泛,在一些地方非常常见——即使在小帕劳岛上,它仍然相当丰富,估计还有1000只成年鸟,但它的长期前途正日益受到威胁。出于这些原因,IUCN认为绿蓑鸠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

2017年,部分绿蓑鸠个体在西澳大利亚州金伯利地区被人们目击到,并在靠近布鲁姆的单臂角地区捕捉到亚成鸟个体。这是第一次记录到绿蓑鸠在澳洲大陆出没。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绿蓑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绿蓑鸠体长32–38厘米,雄性体重460-525克,雌性490-600克。体型粗壮而深色,脖子上有独特的长长的蓑羽,全白的尾巴很短;头部和毛茸茸的上颈部的羽毛呈深黑灰色,带有银紫色花纹;上体是有光泽的深绿色或铜绿色;下体暗,呈虹彩绿色或绿蓝相间;粗大的黑色喙;腿紫红色,爪黄色或棕黄色。雌性相似,但头较小、蓑羽较短下体较棕色。在各分布地区的绿蓑鸠族群几乎没有外型差异;成熟的绿蓑鸠在白尾长出之前是长有绒毛的;腿和脚呈褐色。
绿蓑鸠亚成鸟脖子上没有被毛,完全是棕黑色,尾部为黑色,缺乏彩虹色的羽毛。幼鸠没有白色尾巴是同种动物清楚地看到它们不成熟的信号——对于成年绿蓑鸠来说,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群成员既不是潜在的配偶,也不是潜在的配偶竞争者。
帕劳亚种颈部蓑羽较短,翅膀219毫米,指名亚种的翅膀长243毫米。体羽颜色更蓝,而不是更绿。脖子上的蓑羽较短,只有指名亚种的一半长度,颜色也更深。其中有一些个体,但不是全部,羽毛尖端带有分叉。

绿蓑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越南。
栖息在热带雨林、干旱森林、红树林和灌木丛中。仅发生在树木繁茂的小岛上,这些小岛通常无人居住并具有相当完整的森林覆盖的较大陆地面积;在海拔至少700米的红树林、灌木丛、低地和山麓森林中生活。在某些地方,也生活在持续存在的次生林栖息地,并且会能够适应选择性砍伐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