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鸟类>>陆禽

红胸鹃鸠

2023-02-11 13:25:10 36

红胸鹃鸠的简要介绍

红胸鹃鸠(学名:Macropygia amboinensis)外文名Slender-billed Cuckoo-dove,有10个亚种。是一种体型大而尾巴长的褐色鹃鸠。红胸鹃鸠和褐鹃鸠曾经是同一物种,名称为“褐鹃鸠”,2014年作为亚种的Macropygiaamboinensisphasianella独立出来,名称仍为褐鹃鸠”,而Macropygia amboinensis中文标准名称则是“红胸鹃鸠”。

c995d143ad4bd113b618aa775aafa40f4afb0599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红胸鹃鸠常结2-3只的小群活动,很少结成大群。疾速穿越树冠层。落地时尾上举。性情羞怯而胆小,很怕见人,不易接近,飞翔时翅膀振动的声音很大。主要以草莓、面包果等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

红胸鹃鸠繁殖期为4-7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森林中茂密的树枝上。巢呈盘状,主要由细的枯枝构成,每窝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暗奶油色,大小为23毫米×19毫米。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红胸鹃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红胸鹃鸠体长38-40厘米,体重107–179克。体形比棕头鹃鸠大。头部、颈侧和后颈为肉桂赤褐色或栗褐色,微杂黑色的细纹,额部、眼周和喉部的羽色较淡,头顶和枕部近黑色,具紫红色的光泽。背部、翅膀和尾羽为暗栗褐色,上背和翅膀具有绿紫色金属光泽。尾羽甚长,颜色与背部相同,外侧两对尾羽的基部为锈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横斑。下体为锈褐色或肉桂褐色,具不甚明显的黑褐色细纹。颏部、喉部较淡而无斑。两胁和腹部较暗。
虹膜蓝色,嘴褐色,基部红色,脚红色。
雄鸟和雌鸟的羽色大体相似。体形较为肥胖,头部稍微较小,颈部粗而短,羽毛较为柔软而稠密。嘴短,嘴基有由软的皮肤所形成的蜡膜,上嘴的先端膨大而坚硬,嘴尖稍稍弯曲。鼻孔被羽毛所遮盖。翅膀长而尖,初级飞羽为11枚。尾羽为圆形或楔形。跗跖的前缘被盾状鳞。脚短而强,适于在地面行走。4个趾均在同一平面上,趾间没有蹼。尾脂腺裸出或退化。

红胸鹃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通常栖息于浓密的常绿阔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