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鸟类>>陆禽

喜马拉亚鹑

2023-02-02 07:09:40 49

喜马拉亚鹑的简要介绍

喜马拉雅鹑(学名:Ophrysia superciliosa)外文名Himalayan Quail,是一种中等身形的雉,无亚种。

e61190ef76c6a7ef75cd5814f1faaf51f3de661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喜马拉雅鹑是于1846年由约翰·爱德华·格雷(John Edward Gray)根据德比伯爵在诺斯利的活体标本来描述,他对于在印度发现它们感到怀疑。直至1865年,一对喜马拉雅鹑在马苏里后位于海拔1800米的洞穴被射杀后,才正式在野外发现它们。两年后,在Jerepani搜集到5个标本。于1876年,在近尼伯尔海拔2100米的地方发现1个标本。有指喜马拉雅鹑是候鸟,于冬天来到。它们在马苏里被观察到一群6-10只一起生活,栖息在高草及丛林中,吃草的种子,很难吓走它们,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尖锐的呜笛声。它们似乎于11月来到,但最迟曾留到6月,之后它们就消失了。

喜马拉雅鹑的习性与阿萨姆丛鹑相似,都是喜欢在黎明或黄昏出没,一群约有5-6只。以双脚行走多于飞行。从柔软的羽毛可见它们适合生活在低温地区。它们可能是于夏天迁徙往北方较高的山区,但从它们的形状及双翼来看,它们应该不能飞行很远的距离。食物主要由种子组成。特别是草籽,也吃昆虫。

所知喜马拉雅鹑的繁殖信息甚少。于每年的9月繁殖,在6月曾经捕捉到的标本,是一只正在换羽的雄鹑。

19世纪中叶的实地调查表明,喜马拉雅鹌鹑还是比较常见的,但据报道在19世纪晚期罕见。这个物种在印度最后被看到在70多年前(1946年),这表明殖民地时期的狩猎活动对其数量的下降起了重大作用。到了19世纪,目击事件非常罕见,在野外大约只有50只。尽管多年来一直没有看到,但仍然有希望在喜马拉雅山中下游生存少量物种。

从纪录来看,喜马拉雅鹑的数量不可能很多,加上那些栖息环境已经被大幅改变,已不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旅游业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很难说它们能逃避观鸟者。不过仍未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栖息地不足以它们居住。从喜马拉雅鹑的分布及栖息地要求,有可能它们是生活在尼泊尔。由于尼泊尔大部份人民因宗教的缘故都是素食者,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亦不及印度般严重,尼泊尔西部有可能是它们生活的地方。不过,由于这里是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及尼泊尔政府经常起冲突的地区,仍未有尝试寻找喜马拉雅鹑的研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喜马拉亚鹑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喜马拉雅鹑体长25厘米。雄鹑黑灰色,有白色斑纹,条纹暗淡,前额及眼眉呈白色。在眼睛前后有白色斑点。雌鹑呈褐色有深色的斑纹,眼眉呈灰色。它们的尾羽很长,比其他的鹌鹑还要长。尾巴上的羽毛比翅膀长得多。额头上的羽毛刚硬。喙及脚呈红色。
鸟喙厚而短,上颌骨伸出下部;腿短,通常在雄鸟有一个或多个距。爪子短而钝,而且非常坚固,可以从地上寻觅刨食物。翅膀短而圆飞行迅速而强大,但无法飞太长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在地面行走居多,除了遇到危险时才会飞。

喜马拉亚鹑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印度和尼泊尔。仅曾于印度西北部北阿坎德邦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两个地方见到。
栖息环境介乎海拔1650-2400米。生活于高草、矮林及陡斜的山边(尤其是在向南或向东的方向),栖息在长有长草陡斜的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