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因连续强降雨导致毒蟾蜍数量暴增,并扩散至城市生态系统的新闻,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毒蟾蜍不仅会对狗等宠物造成威胁,还可能危害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野生动物,甚至对人类本身造成中毒风险。更巧合的是,这一现象恰逢毒蟾蜍的繁殖期。
类似的情况并非佛罗里达独有——在西班牙,毒蟾蜍的出现同样引发了人们的警惕;在墨西哥,某些毒蟾蜍甚至因其毒素的致幻效果而被人关注。由于部分物种的毒性极强,了解它们的种类和特征,对于避免误触、保护人类与宠物的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你全面介绍毒蟾蜍的种类、分布、毒性特点与常见误区,并列举多种常见代表物种,帮助你正确辨别有毒与无毒的蟾蜍。
全世界的毒蟾蜍种类繁多,依据它们的活动时间(昼行或夜行)、生活环境(陆地、水域、树栖)以及毒性的强弱,可分为不同类别。你可能听说过的有欧洲普通蟾蜍(Bufo bufo)、**跑蟾(Epidalea calamita)**等,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同属蟾蜍科(Bufonidae)的毒性代表:
普通蟾蜍 / 欧洲蟾蜍 (Bufo bufo)
巨型热带蟾蜍 / 甘蔗蟾蜍 /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跑蟾 (Epidalea calamita)
美洲蟾蜍 (Anaxyrus americanus)
亚洲普通蟾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绿蟾蜍 (Bufo viridis)
牛蟾 / 库鲁鲁蟾 (Bufo paracnemis 或 Rhinella schneideri)
索诺拉沙漠蟾蜍 (Incilius alvarius)
阿根廷蟾蜍 (Bufo arenarum)
水蟾 (Bufo stejnegeri)
提示:并非所有蟾蜍毒性都对人类致命,但它们的皮肤分泌物对宠物(尤其是狗)常常有强烈毒性。
严格来说,所有蟾蜍的皮肤都能分泌一定毒素,这是它们防御天敌的重要手段。但毒性强弱差异很大:
强毒性蟾蜍:其毒素可对人类、宠物和野生动物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中毒反应。
低毒性或无害蟾蜍:虽然皮肤分泌物中有微量毒素,但不足以对人或宠物造成明显危害,例如助产蟾蜍 (Alytes obstetricans)。
因此,正确识别物种非常重要,避免“一刀切”地将所有蟾蜍都视为高度危险。
毒蟾蜍的毒素并非通过咬伤或注射进入猎物体内,而是依靠皮肤特殊腺体分泌的毒性物质来防御。它们的毒性特点包括:
毒腺位置
毒腺主要分布在头部两侧(耳后位置)及背部两侧皮肤。
最重要的是耳后腮腺(腮腺腺体,Parotoid gland),毒性最强的蟾蜍通常腮腺发达。
毒液形态
一般为白色或乳白色的黏稠液体。
对天敌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发疼痛、呕吐甚至致命反应。
毒性季节性
春夏季(蟾蜍冬眠结束后)毒性事故高发,尤其是在夜间活动时,人类与宠物更容易误触。
中毒症状
接触毒液后可能出现皮肤灼热、红肿、流涎、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麻痹及心脏骤停等症状。
一旦宠物咬住毒蟾蜍,需立即冲洗口腔并紧急送医。
严格意义上,“世界最毒的蟾蜍”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被公认为最毒的物种是黄金毒蛙 (Phyllobates terribilis),它属于**箭毒蛙科(Dendrobatidae)**而非蟾蜍科。
黄金毒蛙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体色鲜艳(黄色、绿色、蓝色甚至粉色),以颜色警告捕食者其强大的神经毒素。
如果只看蟾蜍类,上文提到的巨型热带蟾蜍、索诺拉沙漠蟾蜍等,都是毒性最强的代表。
民间有传言称,被蟾蜍吐口水会中毒,但这是完全错误的。
蟾蜍的毒素存在于皮肤分泌物中,而非唾液。
必须直接接触皮肤分泌物(如用手抓或宠物咬)才有中毒风险。
参考文献
Bruna, Christian (2000) 有毒动物:西班牙对人类有害的有毒陆生脊椎动物。《昆虫学危害杂志》。
Moyano, M.R. 等人 (2009) 犬类急性蟾蜍毒素(Bufo bufo)。《电子兽医杂志》(西班牙马拉加)。第10卷(4期),1-5页。
Valledor de Lozoya, A. (1994) 动物中毒:世界有毒和螫人动物。Diaz de Santos出版社,S.A.出版社。
动物标签: 毒蟾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