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昼行性与夜行性动物:特征、区别与常见实例清单

2025-08-25 09:52:50 15

动物(包括人类)的生理、激素与行为都会受到大约 24 小时节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的调控:什么时候清醒觅食、什么时候休息,都由这套“生物钟”统筹。基于一天内活动高峰出现的时段,我们通常把动物划分为昼行性(白天活跃)与夜行性(夜间活跃)两大类。极少有物种全天候高活动,它们都会在高活跃与休息之间切换。

下面带你系统认识二者的核心特征、代表物种,并看清它们之间到底有何不同。

1.webp

小贴士:除了昼行与夜行,还有一类叫晨昏性(crepuscular),在清晨与黄昏最活跃,如鹿、部分猫科与许多昆虫;它们既不完全昼行,也非典型夜行。


昼行性动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时间

  • 日出到日落为活动高峰;夜间以休息、节能与避敌为主。

  • 活动节律由内源性生物钟驱动,同时会被光照、温度、食物可得性等外界线索微调。

感官与行为

  • 普遍具有高度发达的视觉:锥状细胞丰富、色觉更好,对强光适应性强。

  • 很多物种会随季节日照长度改变作息(冬季白天短,日间活动时段也缩短)。

  • 依赖特定时段的资源(如花蜜、日间出没的猎物等),因此觅食窗口更集中。

昆虫的一个例外点

  • 相当一部分日行昆虫对外界节律信号(温度、光照、花开)反应更强,外源线索对它们的“时间安排”影响尤为显著。



常见的昼行性动物(举例)

哺乳类

  • 花栗鼠/地松鼠Spermophilus 属)

  • 草原犬鼠Cynomys 属)

  • 松鼠Saimiri 属)

  • 疣猪Phacochoerus 属)

2.webp

鸟类(多为日间视觉捕食或觅食)

  • Falco 属)

  • 孔雀Pavo cristatus

  • (鹭科 Ardeidae

  • 啄木鸟啄木鸟Picidae

3.webp

爬行类与两栖类

  • 姥鞭蛇怪蜥/吉拉毒蜥Heloderma suspectum

  • 变色龙Chamaeleonidae 科)

  • 棘魔蜥Moloch horridus

  • 蛙类无尾目 Anura;不少种白天晒背调温,黄昏更活跃)

4.webp

昆虫

  • 蜜蜂(膜翅目超科 Apoidea

  • 蝶类(鳞翅目 Lepidoptera 中的“蝶”)

5.webp


夜行性动物的主要特征

活动时间

  • 日落至日出为觅食、迁飞、社交与繁殖的重要窗口。

  • 夜间气温更低、蒸散少、避开白日天敌与竞争者,是许多物种“选择黑夜”的生态收益。

感官与伪装

  • 视觉适配暗光:常见大眼、瞳孔可大幅扩张、杆状细胞丰富;部分物种具晶状体后反光层(tapetum lucidum)。

  • 听觉/嗅觉强化:猫头鹰类的非对称耳孔提高声源定位精度;不少哺乳类依赖嗅标记与风向追踪。

  • 体色较暗:毛色/羽色/鳞色更易隐身于暗环境。

  • 静音运动:猫科脚垫柔软、猫头鹰翼缘细锯状,尽可能降低移动与振翅噪声。


常见的夜行性动物(举例)

哺乳类

  • 蝙蝠翼手目 Chiroptera)— 多数依赖回声定位

  • 夜猴(安第斯夜猴 Aotus lemurinus

  • 浣熊Procyon 属)

  • 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

  • 赤狐Vulpes vulpes

6.webp

鸟类(多为猛禽

  • 黑鸮Strix huhula

  • 雕鸮/雕枭Bubo bubo

  • 秘鲁石鸻/灰夜鹰类近缘Burhinus superciliaris

7.webp

爬行类与两栖类

  • 通贝斯蚺Boa constrictor longicauda

  • 壁虎(蜥蜴亚目 Lacertilia 中多类群夜出)

8.webp

昆虫与蛛形纲代表

  • 蛾类(如衣蛾 Tineola bisselliella

  • 萤火虫Lampyridae 科;利用生物发光求偶)

  • 蟋蟀Gryllidae 科;鸣唱求偶)

  • 驼蛛/日行蛛Solifugae 目;多在夜间活动)

9.webp


昼行 vs. 夜行:核心区别一页看懂

维度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
活动高峰日出—日落日落—日出
主导感官视觉(色觉佳、强光适应强)暗视能力、听觉/嗅觉强化,常见静音运动
体色/形态更鲜明或与白天背景匹配多为深色、低反差以利隐蔽
资源与风险资源可见度高,但与日间捕食者/竞争者同场避开竞争与高温,但需在低光中高效觅食与通讯
生物钟调控受内源节律与日照强烈同调内源节律与黑暗/温度/月相等外线索共同塑形

科学前沿:尽管我们知道生物钟基因(如 CLOCK, BMAL1, PER, CRY 等)在调节昼夜活动模式中扮演关键角色,但为何某些谱系进化为昼行、另一些改为夜行,牵涉视觉系统、代谢、掠食与被掠食压力等多因子协同,仍是活跃的研究领域。


小结

  • 昼行性夜行性不是“谁更优”,而是不同生态位与能量—风险权衡下的两套成功策略

  • 通过观察活动时间、眼睛形态、体色与行为,你就能快速判断一种动物更偏向白天还是夜晚“上班”。

  • 别忘了还有晨昏性多峰活动等“灰度地带”,自然界从不只黑与白。


参考文献

Martínez, Gladys (2009) 行为的昼夜节律调节:昼行性和夜行性物种之间的差异。康拉德·洛伦茨大学基金会,波哥大(哥伦比亚),第8卷(2),第487-492页。

Tomotani, B. 和 Oda, G. (2012) 昼夜性:活动模式探讨。圣保罗大学《生物学杂志》,第9卷(3),第1-6页。

Luévano, J. 等人 (2008) 墨西哥圣路易斯波多西微叶灌丛和满天星草地交错带的夜行啮齿动物群落。《墨西哥生物多样性杂志》,第79卷(1)。

Hugues, B.;Navaroli, F.; Torres, M. & Soto, C. (2008) 动物的色觉。《兽医电子杂志》(REDVET),第9卷(11),第1-6页


动物标签: 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