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所有动物都需要依赖视觉生存。对于生活在黑暗环境中的物种,例如深海动物、地下动物或洞穴生物来说,视觉并不是最必要的感官。它们往往通过进化,逐渐失去了视力,但也因此发展出了极其敏锐的嗅觉、听觉或其他特殊感知系统,使它们即使在全黑的环境中也能生存自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你深入了解15种天生或进化后失明的动物,看看它们是如何以不同方式探索世界,并在黑暗中繁衍生息的。
星鼻鼹(Condylura cristata)
小飞象章鱼(Grimpoteuthis spp.)
墨西哥钝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
盲蛇(Blanus cinereus)
金鼹鼠(Chrysochloridae 科)
墨西哥盲脂鲤(Astyanax mexicanus)
欧洲洞螈(Proteus anguinus)
德州盲蝾螈(Eurycea rathbuni)
蛤蜊(Bivalvia 纲)
仓鼠(Cricetinae 亚科)
其他失明动物(如水母、盲虾等)
星鼻鼹是一种生活在北美地下的哺乳动物,以其极具特色的“星形鼻子”而闻名。它的鼻子拥有22根触须,可以像盲人使用盲文一样“读取”周围环境的纹理、气味、震动甚至动物的微弱电场。这使得它几乎完全不依赖视觉。它的眼睛非常小且退化,这种结构也有助于避免地下灰尘的侵扰。
这种深海章鱼因其类似迪士尼“小飞象”的耳状鳍而得名。尽管它们拥有相对较大的眼睛,但这些眼睛并不具备成像能力,只能感知光影和运动。它们生活在数千米深的海底,那里几乎无光可言。为了弥补视觉缺失,它们的触手上布满了带有丝状感受器的吸盘,能够感应水流变化和猎物的存在。
被称为“水中行走的奇迹”的钝口螈,拥有非常退化的眼睛,没有眼睑,视力仅能看到模糊的阴影。然而,它们的嗅觉和震动感知能力极强。作为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可以精准地察觉猎物在水中产生的微小振动。
这是一种外形近似蚯蚓的小型蛇类,栖息于地底或落叶层之下。其眼睛被一层骨质鳞片覆盖,完全不具备视觉功能。然而它们的嗅觉和听觉极其灵敏,能准确定位昆虫等小型猎物。
金鼹鼠主要分布于非洲,是一种没有眼睛的哺乳动物。眼部被毛发覆盖,完全无法感光。它们是优秀的掘地者,具有极低的新陈代谢速率和体温调节能力,寒冷时甚至可进入长达三天的休眠状态。尽管没有视力,它们仍然可以有效捕食非洲地区的昆虫和节肢动物。
该鱼类生活在墨西哥的地下洞穴中。根据不同地理区域,一些群体仍保有眼睛,另一些则完全失去了眼睛,并呈现色素退化、牙齿增大、味觉乳头发达等典型适应性进化特征。这种鱼完全依靠味觉和水流感知器官来生存。
这种蛇形两栖动物生活在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的喀斯特溶洞中。它们出生时眼睛正常,但随着成长,眼睛会逐渐退化并被皮肤覆盖。其头部宽大扁平,有利于集中感官器官。它们能通过嗅觉辨别生物种类,通过味觉识别水质成分,并借助听觉感知水中和陆地上的微弱动作。
这是北美特有的一种洞穴蝾螈,外形酷似钝口螈。它完全没有可见眼睛,眼区被皮肤覆盖,无法感光。生活在含氧量低的地下水体中,拥有外部鳃用于呼吸。其皮肤极为敏感,能够探测环境中最细微的变化,且头部同样宽大,强化了对外界的感知能力。
作为双壳类软体动物,蛤蜊没有大脑,也没有真正的眼睛。不过它们在肉质的外套膜中布有感受器,具备化学感应(嗅觉)和基本的光感知能力(通过原始眼点/眼斑),用于感知周围光线强弱或水流变化。
虽然仓鼠并不完全失明,但它们视力极差。日间视力模糊不清,夜晚略有提升。它们无法准确判断高度或远处物体,这意味着若将其放置在高处,它可能会因为误判而跳落造成伤害。仓鼠主要依靠嗅觉、听觉和胡须来感知周围空间和环境变化。
除了上述介绍的10种动物,还有许多其他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也失去了视觉能力,包括:
水母(Medusozoa 亚门):部分种类完全没有视觉器官,仅能感知水流和化学信号。
马岛猬(Tenrecidae 科):多为夜行性或地下活动动物,视力退化。
灯笼鱼(Ceratiidae 科):深海掠食者,部分种类视觉极弱或完全无用。
盲虾(Parabogidiella spp.):栖息于地下水系和洞穴的甲壳类动物。
巴西盲食人鱼(Stygichthys typhlops):生活在巴西洞穴水域中,完全无眼。
这些失明动物并非缺陷产物,而是自然界在特定环境下长期演化的杰作。它们以各种独特方式适应了黑暗世界:有的通过强化其他感官来“替代”视觉,有的则利用生理节能策略长期处于隐匿状态。它们的存在不仅证明了生命的多样性与适应能力,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看见”是否是生存的唯一方式。
如果你对这些动物感兴趣,不妨阅读我们推荐的相关文章:《生活在洞穴中的动物》、《水生两栖动物大全》、《动物的夜行性行为详解》等等。
参考书目
Beatty, R.、Beer, A. 和 Deeming, C. (2010). 《自然之书》。英国:多林金德斯利出版社。
动物标签: 失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