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位于南美洲的东南角,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拥有多样化的地形与生物群系,如草原、丘陵、森林、湿地与沿海区域。这些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的本土野生动物资源,构成该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带你认识13种乌拉圭的本土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类等。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动物”不等同于“特有种”——它们虽然在乌拉圭自然分布,但也可能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这是一种大型海鸟,分布于南太平洋,以其巨大的翼展和优雅的滑翔姿态闻名。由于误捕和海洋污染,它的数量在急剧下降。
分布环境:南半球沿海及外海区域。
保护现状:IUCN列为“濒危”(EN)。
威胁因素:延绳钓误捕、海洋塑料污染。
一种体型小、颜色鲜艳的蟾蜍,主要分布在乌拉圭北部和东部山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
生态功能:捕食昆虫,有助于控制害虫数量。
保护等级:IUCN列为“近危”(NT)。
威胁因素:森林砍伐、大豆种植、气候变化。
俗称“tatú peludo”或“黄毛犰狳”,是一种全身被甲片覆盖的哺乳动物,以掘洞生活著称。
栖息环境:林地、草原、灌木丛等。
饮食结构:杂食性,包括昆虫、植物根茎、小型脊椎动物。
保护状态:无危(LC)。
也被称为“benteveo”,是一种鸣叫洪亮的鸟类,头部有黑白相间的斑纹,胸部为亮黄色。
分布范围:乌拉圭全境,尤喜近水区域。
食性:杂食,包括昆虫、水生小鱼、果实等。
常被称为“mulita”,是乌拉圭特有的犰狳品种之一。其鼻部较长,用于掘土找食。
主要食物:昆虫与无脊椎动物。
生存挑战:猎捕与栖息地丧失。
IUCN等级:近危(NT)。
这种鸟类常见于湿地、沼泽和近水草地。它的叫声十分尖锐,是典型的领地性鸟类。
筑巢习性:地面筑巢。
食物来源:小型无脊椎动物、昆虫。
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乌拉圭称其为“carpincho”或“capibara”。性情温顺,群居生活,常见于沼泽与湖泊边缘。
保护等级:近危(NT)。
主要威胁:非法狩猎与栖息地破坏。
俗称“carancho”,属于鹰科类猛禽。羽冠黑色,腿部黄色,主要以腐肉为食。
行为特征:比其他猛禽更常在地面活动。
生态作用:清除动物尸体,有助于生态卫生。
一种体型庞大的须鲸,无背鳍,身体黑色,腹部有白色斑点。常见于乌拉圭沿海水域。
体长体重:可达15米长,重45吨以上。
进食方式:滤食浮游生物(如磷虾)。
这是一种常见的夜行性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善于在城市环境中生活。
栖息地:洞穴、岩缝、树洞及建筑物屋檐。
重要作用:控制昆虫种群,尤其是蚊虫。
又称“delfín mular”,在乌拉圭沿海常见。它们聪明、活泼、喜欢成群活动。
保护等级:全球“无危”,但在乌拉圭数量趋于减少。
威胁来源:海洋污染、人类活动、海上交通噪音。
俗称“鸡蛛”或“粉红巴布”,这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陆生蜘蛛,属于夜行性掠食者。
生态特征:以昆虫为食,寿命长达20年。
居住环境:树干、岩石下方或落叶堆中。
南美最大的鸟类,不会飞但擅长奔跑,类似于非洲鸵鸟。生活在乌拉圭的平原与农耕地。
饮食:杂食,主要为植物种子、昆虫和小型动物。
特征:长腿、羽毛灰褐色、体型庞大。
乌拉圭的本土动物虽然未必全为“特有物种”,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乌拉圭独有的生态印记。人类活动、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正对这些物种构成威胁。保护本土动物,不仅关乎生物多样性,也关乎乌拉圭的自然遗产与生态安全。
动物标签: 乌拉圭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