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龟的种类中,可以分为两个科:海龟科(Cheloniidae)和棱皮龟科(Dermochelyidae)。它们包括绿海龟、赤蠵龟(又叫大头龟)、榄蠵龟、玳瑁、扁龟、肯氏龟以及棱皮龟。
海龟是海洋中最具魅力的爬行动物之一,历史悠久,与地球生态息息相关。如果你对这些动物充满兴趣,继续阅读本文,你将了解到 7种海龟的特征、分布和生存现状。
在介绍具体物种之前,我们先看看海龟的一些共性:
属于爬行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大多数喜欢热带和亚热带水域。
常见于近岸浅海,但为了觅食也能潜入深海。
拥有内骨骼和外骨骼(背甲+腹甲),这是很少见的特征。
腹甲(plastrón)是腹部的保护甲片。
有眼睑,具备良好的水下视觉和听觉,能捕捉极细微的振动。
没有牙齿,但有强大的颌骨,有些物种的喙边缘呈锯齿状,便于切割食物。
嗅觉敏锐,无论在水下还是空气中都能发挥作用。
幼龟在沙滩孵化,孵化期约 30–60天。一旦破壳,幼龟会迅速冲向海浪。
雄龟终生留在海洋,而雌龟则会在成年后返回出生地或附近沙滩筑巢产卵。
母龟不会守护卵巢,也不会与幼龟有后续接触。
分辨雌雄:雄龟的尾巴较长并超过后鳍,雌龟尾巴短小。
食性多样:有的以植物为主(海草、藻类),有的主要捕食水母、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也有杂食性。
塑料污染对其威胁巨大,尤其是塑料袋,因其外观类似水母,常被误食。
分布:热带与亚热带沿岸海域(大陆与岛屿)。
体型:体长可达1.6米,体重约230公斤。
特征:背甲呈椭圆形,颜色偏绿、灰或棕色;腹甲为白色。每个鳍肢有一枚明显的爪。
习性:大多数时候独居,但在海草床或藻类丰富的海湾可见成群觅食。
迁徙:跨越数千公里,从觅食地到繁殖地。雌龟在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巴西等地筑巢,每次产卵85–145枚,一季最多可产卵五次。
现状: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
分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
体型:成龟约90厘米、135公斤,最大可达1.2米、180公斤,寿命40–70年。
特征:头部相对硕大,背甲呈红褐色且常附着藤壶等寄生生物。
习性:迁徙性强,主要在加勒比海域产卵。
食性:杂食,以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甚至昆虫和藻类为食。
现状: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
分布:全球热带与亚热带海域(除北大西洋)。
体型:最小的海龟,体长不超过0.7米,体重小于50公斤。背甲呈橄榄绿色。
习性:群居性强,常在浅海活动。
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和海洋植物为主。
繁殖:一年可产卵2–3次,常见大规模“集体上岸产卵”(arribada),一次可能聚集上十万只雌龟。
现状: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
分布:热带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珊瑚礁、红树林和河口。
体型与特征:背甲色彩鲜艳,棕色、红色和黄色交织,极具观赏和装饰价值。
食性:主要捕食海绵,也吃藻类、海葵和水母。
威胁:因背甲可制成“玳瑁制品”(梳子、饰品等),长期遭到非法捕猎。
现状:被IUCN列为极危物种。
分布:仅见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是唯一的繁殖地。
体型:背甲扁平,呈灰绿色;腹甲呈乳白色。
习性:不进行大规模迁徙。常栖息在大陆架浅海和珊瑚礁。
食性:以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和部分海藻为食。
现状:属于受威胁物种。
分布:大西洋西部,从加拿大纽芬兰到委内瑞拉、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
体型:与榄蠵龟一样属于最小型海龟,体长不超过0.9米,体重约45公斤。背甲灰绿色,腹甲黄色或乳白色。
食性:常在沙质海床捕食蟹类、软体动物、水母、海胆和海藻。
现状:IUCN列为极危物种。
分布:全球各大洋,是唯一属于棱皮龟科的物种。
体型:最大型海龟,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600公斤,最大纪录近900公斤。
特征:没有典型的硬质甲片,背部被厚实的黑色皮肤覆盖,并点缀白斑。
习性:潜水能力极强,可在深海活动,耐寒能力超过其他种类。
食性:以水母为主,但常误食塑料袋等垃圾而导致窒息或肠道阻塞。
现状:IUCN列为极危物种。
目前全球7种海龟全部面临威胁:
绿海龟:濒危
棱皮龟:极危
赤蠵龟:濒危
榄蠵龟:易危
玳瑁:极危
肯氏龟:极危
扁龟:受威胁
导致海龟濒危的主要原因包括:
气候变化(导致沙滩温度变化,影响孵化性别比例);
海洋污染(尤其是塑料垃圾);
栖息地破坏(海岸开发、旅游过度);
过度捕捞和误捕;
非法捕杀(食用肉类、偷取龟壳和卵)。
海龟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海洋健康的指标物种。保护海龟意味着保护整个海洋生态链。只有通过减少污染、保护海滩栖息地、打击非法捕捞,才能确保这些古老的海洋旅者继续在蓝色星球上生存。
动物标签: 海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