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禽

楔尾鹱

2023-03-12 16:15:00 34

楔尾鹱的简要介绍

楔尾鹱(学名:Ardenna pacifica)外文名Wedge-tailed Shearwater、Puffin du Pacifique,无亚种。楔尾鹱在2014年之前被归入剪水鹱属(Puffinus),学名“Puffinus pacificus"。2014年始划分到鹱属(Ardenna)。

c8177f3e6709c93d70cf056bf86befdcd100bba1fea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楔尾鹱为留居性鸟类,但繁殖期后常做漫无目的地游荡。在热带地区,楔尾鹱通常是留鸟。另一方面,在它们活动范围的南北端,这些鸟类表现出更大的机动性,它们倾向于迁徙到太平洋和印度洋较温暖的水域。


楔尾鹱主要在夜晚和黄昏活动,常成群在海面低空飞翔,时而左右倾斜地滑翔于海面,时而急速地鼓动两翅穿梭于波峰间,飞行轻快而有力,亦善游泳和潜水。在鱼群周围,楔尾鹱与黑燕鸥和红脚鲣鸟聚集在一起。它们受益于海豚和海龟的协作,另一方面,在夏威夷群岛附近,它们又受益于小军舰鸟的盗窃而寄生。

楔尾鹱最常在飞行中捕鱼,然后通过与水面的简单接触潜水。在空中捕获飞鱼。在塞舌尔,楔尾鹱能够潜水,它们可以下潜到66米的深度。在澳大利亚,这些鸟长途跋涉为它们的后代带来食物。雌鸟潜水深度低于雄鸟。食物的量主要根据身体状况和旅行的时间长短而变化。身体强壮的楔尾鹱其食物质量更好、份量更大。体弱的楔尾鹱表现不佳,吃的食物重量也较轻。前者带回由鱼类和头足类动物组成的混合菜单,后者只食用回营养质量较低的头足类动物。 

241f95cad1c8a786c9174592005fde3d70cf3ac7faa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楔尾鹱于海上一般无声,很少在飞行中鸣叫。但是,当它们在地面上或洞穴附近时会非常嘈杂,此时它们发出的声音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可以转录为oooooo-err。 楔尾鹱主要以小型鱼类和头足类为食。觅食主要通过游泳和潜水,常常边游泳边觅食水表层的动物性食物,也能从飞翔中突然降到水面捕猎在空中发现的食物。亦会跟随船舶觅食。主要捕食绯鲤属(Mullidae)的小鱼和头足类动物。也吃少量的昆虫和甲壳类动物。在夏威夷,对某些楔尾鹱的胃的研究得出的结果:鱼占67%,头足类动物占29%和甲壳类动物占1%。

楔尾鹱的繁殖期视地区而定,通常在9月至翌年4月。在夏威夷群岛从3月初到11月,澳大利亚南部从8月到翌年5月下旬。繁殖于温暖海洋中的小岛上或海岸边,尤其是多草、多岩石和沙土的岛屿。置巢于海岛岩石洞穴中或地上,或岩石和灌丛下,也有的楔尾鹱在裸露的沙土地上或低矮的植物丛中营巢,在澳洲甚至发现有在岛屿森林中地上营巢的。通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 

每窝产卵1枚,白色,大小为63毫米×41毫米,重约60克。孵化持续48-63天。雏鸟的绒毛呈棕灰色至浅黄色。父母带回每顿饭的食物约重20到72克。当幼鸟的体重长到392-440克之间时,大约需要105天即可飞行。然而,在幼鸟的最大重量在77天大时达到峰值,此时体重为500-575克。 

a686c9177f3e6709c93d4d635c91883df8dcd000ffa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楔尾鹱在食物不足时,会发生杀婴事件。大多数巢穴在第一年就变得脆弱和倒塌,这导致75%的隧道得到修复。入口处被树根围起来的地洞更加坚固,经得起数年的锻炼。该物种4岁性成熟,最长寿命为29岁,因此父母一生最多可生育25个后代。

2004年估计,楔尾鹱的全球种群数量超过520万只。2009年部分国家种群规模估计为:有50-10,000只楔尾鹱迁徙到中国台湾;有10,000-100,000对成年楔尾鹱和1,000-10,000只楔尾鹱个体迁徙到日本。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ver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楔尾鹱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楔尾鹱体长46厘米,翼展97-105厘米,体重390-570克。两性相似,中等大小。嘴较细,鼻管较短,翅长而尖,尾亦较长,呈楔形。体羽有淡色型和暗色型两种类型:淡色型额、头顶、后颈和上体黑褐色,初级飞羽和尾黑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颏、喉、前颈和下体白色。翅下覆羽亦为白色,具黑褐色斑,腋羽纯白色,虹膜暗褐色,嘴淡粉红色,先端黑色,脚淡红色;暗色型全身黑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褐色,虹膜褐色,嘴铅灰色,脚粉红色。
在这种中大型海鸟中,羽毛有多种颜色图案。然而,在许多地区,暗色型往往占多数或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北太平洋地区,在日本接近100%。在雷维利亚希赫多群岛,暗色型的个体是淡色型的两倍。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暗色型的数量远远超过群落中淡色型的数量。在这个物种中也有中间形式的个体。
在暗色型鸟类中,羽毛完全是乌黑的,在主羽、飞羽和上尾羽上有更深的阴影。翅膀上侧有一个隐蔽的M形点。羽毛的苍白边缘产生鳞片状外观,尤其是在肩胛上。尾下覆羽均匀地呈深棕色,但在较大的覆羽中央有一条更灰、更浅的条纹。下体苍白,尤其是下颏和喉咙。
在淡色型鸟类中,羽毛稍显苍白,但上体是一样的。翅膀下侧的飞羽形成黑色后缘。下覆羽大多是白色或带白色的。腕部颜色较深,饰有深色斑点和条纹。头部的深色在喉咙和下颏处变得更浅。除了大腿、肛门和尾下覆羽,其余的下体为褐色。
虹膜呈黑色,喙呈角色。性别相同,亚成鸟与成鸟相似。存在一些区域差异,来自克马德克(Kermadec)种群的个体较大,来自印度洋的个体较小。暗色型个体经常与淡足鹱或灰鹱相似。

楔尾鹱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楔尾鹱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南北纬35度之间,从小笠原群岛、硫黄岛、夏威夷群岛、雷维利亚希黑多群岛、中国澎湖列岛,往南一直到澳大利亚沿海及岛屿,包括纳丘拉利斯特角、科科斯群岛、克马德克群岛、塞舌尔群岛、诺福克岛和洛德豪岛等。非繁殖季节也游荡到伊豆群岛、阿拉伯海、红海,偶尔到新西兰。中国仅见于台湾和澎湖列岛。
原产地:澳大利亚、英属印度洋领地、中国、科科斯群岛、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印度、印尼、日本、肯尼亚、基里巴斯、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绍尔群岛、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莫桑比克、新喀里多尼亚、尼加拉瓜、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留尼旺岛、萨摩亚、塞舌尔、所罗门群岛、索马里、斯里兰卡、汤加、美国、夏威夷、瓦努阿图、也门。
旅鸟分布:圣诞岛、哥斯达黎加、埃及、伊朗、新西兰、巴拿马。
未定分布:美属萨摩亚群岛、智利、科摩罗、库克群岛、萨尔瓦多、法属南半球领地、马约特、瑙鲁、纽埃、巴基斯坦、秘鲁、皮特凯恩岛、南非、坦桑尼亚、托克劳、图瓦卢、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楔尾鹱为典型海洋性鸟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繁殖期栖息于海洋中多草和多岩石的小岛上或海岸边。在澳大利亚东部,它们经常在内陆水域活动。这些鸟类主要在沙质近海岛屿、平坦表面的环礁、斜坡、高原和悬崖顶部筑巢。它们也在树木繁茂的地区和草原上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