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新闻

永别了!我们的”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已灭绝

2022-07-24 07:50:14 119

在2022年7月21日,这一天我们得到了一个很痛心的消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这代表着我国又有一种独有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而且还是一种在地球上徜徉了1.5亿年的活化石物种。


白鲟的基本特征

1000 (1).jpg

白鲟是长江特有物种,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是距今1.5亿年前的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另名为中国剑鱼。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其体长为2~3米,体重约200KG。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说法。所以这个“中国淡水鱼之王”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


曾发行纪念邮票

1658641920170304.jpeg

中国于1994年3月18日发行的《鲟》邮票一套四枚,分别为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又名长江鲟)、中华鲟(又名王鲔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鳇。它们分别属于鱼纲硬鳞总目的白鲟科和鲟科,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为长江、黑龙江、珠江等流域经济价值极高的特产鱼,肉及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素有黑色黄金之称。因鲟、鳇鱼性成熟周期长,鲟鱼需9~10年,鳇鱼需11~18年,再生速度不抵捕捞速度,面临灭绝的危险。进入八十年代中国逐渐建立了一些保护和研究机构。


未曾谋面,听闻已是永别

1658642208203816.jpeg

很多网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痛惜的同时,又表示从没见到过。这是因为已经快20年没有白鲟出现的消息了。距今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是2003年。

2003年1月27日下午,经过IUCN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3天3夜精心救治的“水中大熊猫”——野生白鲟在四川宜宾重回长江水中。这只白鲟是1月24日上午,南溪县一渔民在南溪县福溪口长江江段误捕的,为雌鲟,长约4米,体重150多公斤,年龄约30岁,肚中有待产的大量鱼卵。其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浑身雪白的皮肤上有一些红色斑块,像是皮下淤血。据悉,白鲟重回长江之前,在其身上安装了电子追踪仪,此后,专家们将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这只白鲟的动向。然而在追踪的第四天,白鲟突然加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跟踪船不慎触礁,待修好船后,已经找不到白鲟的信号。

之后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白鲟的体型大,数量少,人工繁育难度大。当年的技术与通讯比较落后,根本难以捕捉和人工养殖,等到技术成熟通讯好起来后,已经难以寻到。

危起伟介绍:“对于白鲟这样的野生种群,它需要的生活跨度和范围比较大,它的产卵要求相应的流水和江底的卵石,小鱼会游到中下游甚至河口,吃鱼为生并在这里长大。历史上可能在近海包括黄河通海处等都有白鲟的分布。后来,长江上游的产卵场回不去了,这样陆陆续续地种群慢慢就消亡了。”

事实上,“灭绝”二字并非首次与白鲟产生关联。2019年12月,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刊发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危起伟就曾指出,2005年至2010年间,白鲟已经灭绝,不仅如此,可能在1993年,该物种就已功能性灭绝。


全球现存鲟鱼仍面临灭绝威胁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鲟鱼自然种群急剧衰退,濒临灭绝,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的非法贸易带来了非法捕捞,水坝阻断了它们的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了它们的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白鲟的灭绝以及长江鲟的野外灭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说,“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仅靠人工措施和单个部门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然而,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是十分艰难的,科研人员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珍稀水生生物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动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