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食肉目

艾鼬

2022-12-09 12:43:41 96

艾鼬的简要介绍

艾鼬学名Mustela eversmanii,有5个亚种。

415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艾鼬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有时也在白天或晨昏活动。性情凶猛,行动敏捷。善于游泳和攀缘。视觉和听觉都很发达。主要以鼠类等啮齿动物为食,也吃鸟类、鸟卵、小鱼、蛙类、甲壳动物,以及一些植物浆果、坚果等。

艾鼬在每年2-3月发情交配。自己挖掘洞穴筑巢,或侵占鼠类、旱獭动物的窝为巢。洞穴一般由洞口、洞道、膨大部、巢窝和盲洞组成巢内比较简陋,略有铺垫。洞口附近,常有恶臭的气味。怀孕期为35-41天。通常在4-5月产仔。每胎产3-5仔。哺乳期为40-45天。初生的幼仔身体被有稀薄的绒毛,双眼紧闭。2月龄能独立生活。9月龄达到性成熟。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艾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艾鼬又叫地狗、两头乌、黑脚鼬、艾虎,体长31-56厘米,尾长11-15厘米,体重500-1000克。它的体形较大。身体呈圆柱形。吻部短而钝。颈部稍粗。被毛的长度不同,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尾基毛次之,略为拱曲形。尾长近体长之半,尾毛稍蓬松。四肢较短,跖行性。脚掌被毛。掌垫发达。爪粗壮而锐利。阴茎骨较直,基部粗、末端细,形若侧扁,两边具浅沟,末端向背面弯曲,略呈直角形,类似“铲”状。
它的身体背面为棕黄色,自肩部沿背脊向后至尾基之大部为棕红色,后背黑尖毛较多,臀部稍暗。体侧为淡棕色。鼻周和下颌为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间为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头顶棕黄色,额部棕黑色,具一条白色宽带。颊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缘为白色。颏部、喉部棕褐色。胸部、鼠鼷部淡黑褐色。尾近基部的大半段与前背毛色一致,末端1/3为黑色。
头骨颅型略扁而宽,粗大而坚实。吻部短宽,近似方形。鼻骨狭长,略呈三角形。鼻骨中央低凹。眶后突粗钝,其后方的眶间部显著狭缩。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泪骨钩状突明显。颧弓粗壮有力,腭骨较宽,翼间孔前端圆形。乳突发达,向外伸出。听泡的轮廓略呈三角形。下颌低缘直平,角突不显。
牙齿的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成一横列,后缘斜向内方。犬齿尖而长,如锥形。第一前臼齿斜置,其后缘向内,略为第二前臼齿的一半。裂齿宽厚,前缘外叶粗大,内叶略小,为外叶的1/2,齿冠略呈峰形,但切缘较钝。臼齿横列,外叶略高,具二小尖,内叶较低,仅一小尖。

艾鼬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艾鼬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 青海、新疆、四川、西藏、江苏。
艾鼬栖息于山地阔叶林、草地、灌丛及村庄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