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濒危的海龟与陆龟

2025-09-27 20:46:11 7

按照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划分,处于“极危(CR)”级别的物种面临极高的灭绝风险。多种海龟与陆龟正处在这一光谱上:如绿海龟棱皮龟以及三线闭壳龟等。它们之所以濒危,主要源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污染与破坏采食龟卵为获取肉与龟甲而捕杀,以及将其作为观光消费“卖点”等。下面我们系统介绍海龟/陆龟濒危的原因、重点物种可采取的行动

1.webp


目录

  • 海龟/陆龟为何濒危:主要成因

  • 处于濒危或易危状态的代表性物种

  • 结论与我们能做什么


海龟/陆龟为何濒危:主要成因

  1. 直接开发与利用
    许多地区仍存在采集龟卵食用龟肉收集龟甲的行为;非法贸易使部分物种在野外迅速减少。

  2. 副渔获(误捕)
    近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延绳钓、刺网等渔业导致的误捕。被缠网或钩伤的海龟常因溺亡或严重创伤而死亡。

  3. 污染与栖息地破坏
    近岸建筑、海岸整治、光污染、海洋垃圾(尤其塑料)、化学污染等,降低海龟的觅食与繁殖成功率;沙滩硬化与海岸工程会破坏产卵地。

  4. 旅游干扰
    海龟具有高观赏性,产卵季吸引大量游客。若缺乏规范管理,随意把玩幼龟、强光拍摄、踩踏巢穴、噪声与车辆侵入等都会造成高死亡率与回游失败。

  5. 非法捕猎与装饰性利用
    在一些国家与地区,龟甲被当作装饰品,龟肉与龟蛋被视为“美味佳肴”。高价黑市刺激了持续的盗猎。

2.webp

重要提示:许多社区正从“捕食资源”向“生态旅游收益”转型。前提是科学规范与社区共管,否则旅游也可能成为新的压力源。


处于濒危或易危状态的代表性物种

(以下汇总与原文一致,并补充简要识别要点,便于读者理解。各物种实际受威胁等级以 IUCN 最新评估与各国名录为准。)

  • 绿海龟(Chelonia mydas)
    代表性“海草-藻类”摄食者,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海域。产卵地被光污染与海岸开发影响明显。

  • 肯氏龟/丽龟/小头丽龟(Lepidochelys kempii)
    世界上个体最小的海龟之一,筑巢常成群集中,易受一次性事件(风暴、踩踏)与误捕影响。

  •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以“玳瑁甲”著称,常因装饰性利用遭非法捕杀;栖息于珊瑚礁,受珊瑚退化与渔具威胁。

  • 棱皮龟/皮革龟(Dermochelys coriacea)
    体型最大,深潜觅食胶质生物(如海蜇),易将塑料袋误认为食物;长距离迁徙,常与远洋渔业交叠。

  • 赤蠵龟/红海龟(Caretta caretta)
    头大颚强,分布广;延绳钓与底层拖网副渔获是主要威胁之一。

  • 榄蠵龟/橄榄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
    常有“集团产卵”现象,集中产卵地对人类干扰与掠食者极为敏感。

  • 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
    典型亚洲陆龟,因宠物市场与传统用途长期被过度捕捉,野外资源稀少。

  • 四泉龟(Apalone ater)
    北美分布的软壳龟,栖息地局限,对水体改造与污染高度敏感。

  • 斑鳖/扬子鳖(Rafetus swinhoei)
    极度稀有的超大型软壳龟,野外与圈养均极危,亟需遗传救援与栖息地修复。

延伸阅读方向:棱皮龟是否濒危、赤蠵龟为何受威胁等专题,可围绕“误捕管理”“产卵沙滩保护”“光污染治理”“减塑行动”展开。


结论与我们能做什么

海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类群之一,约在1.1 亿年前就已出现,甚至挺过了恐龙灭绝的劫难。它们能否跨越“人类世”的挑战,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迅速降低威胁、修复关键栖息地,并以科学和共治替代掠夺。

面向个人与游客

  • 尊重产卵地规则:夜间勿开强光、勿触碰幼龟、与巢区保持距离,遵循导览人员指引。

  • 拒绝购买:不买龟甲装饰、龟蛋与龟肉等任何野生龟制品。

  • 减塑与垃圾分类: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避免将气球、塑料袋等进入海洋。

  • 理性海上活动:浮潜/潜水不触摸、不追逐海龟;船只减速并避开高密度海龟水域。

  • 举报与参与:发现非法捕捞、买卖立即向当地执法与保护组织举报;参与海滩清洁与志愿巡护。

面向社区与经营者

  • 规范生态旅游:设立限流、限速、限光与缓冲带;门票与导览收益用于巡护、救助与科研

  • 友好渔业:推广降龟装置(TEDs)、圆钩替代、时空避让与季节性休渔,减少副渔获。

  • 产卵地管理:夜间控光、限制车辆与营火、科学围护巢区、弱光引导幼龟入海。

  • 科普教育:学校与社区常态化开展海龟保护课程与公众活动。

面向政府与跨区域合作

  • 法律与执法:加重对非法贸易与盗猎的处罚,跨境协作打击走私;规范宠物市场。

  • 关键栖息地保护:将产卵沙滩、觅食地与迁徙通道纳入海洋/海岸保护地网络。

  • 污染治理与规划:控塑减废、污水达标排放、科学评估海岸工程,避免破坏性开发。

  • 监测与科研:卫星追踪种群迁徙、评估性别比例(沙温影响雌雄决定)、建立救护与遗传库。

特别提示:世界海龟日

每年5月23日为“世界海龟日”,旨在提升公众对海龟保护的认识。可通过学校活动、海滩清洁、专题展览与线上科普共同参与。


总结
只要海洋—海岸—河口生态系统保持健康,海龟就有恢复的希望。把“看见海龟”从一次性的猎奇消费,转变为守护其一生旅程的集体行动,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动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