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是极具生物学意义的动物类群,因为它们是最早登陆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它们拥有许多非凡的适应特征,令人着迷。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一种主要分布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两栖动物——伊比利亚瘰螈(学名:Pleurodeles waltl),俗称“Gallipato”。
你知道吗?这种动物不仅是蝾螈家族的一员,还是整个欧洲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什么是伊比利亚瘰螈,它的外形特征、栖息地、呼吸方式、繁殖行为及其奇特的防御机制。
伊比利亚瘰螈(Pleurodeles waltl)是欧洲已知体型最大的蝾螈类动物,属于蝾螈科(Salamandridae)。它的特征包括:
体长显著:雄性体长可达31厘米,雌性略小,为29厘米左右。不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其体长一般在15–25厘米之间。
保留尾巴:作为有尾两栖动物(Urodela),即便完成幼体发育,它们仍保有明显尾部。
尾巴适应水生生活:尾长占总长的46%至55%,并呈左右扁平状,有利于水中游动。
四肢短小不对称:前肢有四指,后肢有五趾。
头部特征:头部扁平宽大,喉部有小褶,眼睛较小但朝上,瞳孔为圆形。
皮肤变化明显:在水生阶段,皮肤光滑湿润,而在陆生阶段则变为粗糙疙瘩状,呈颗粒质感。
体色多样:常见颜色为橄榄棕或灰色,带有黑色不规则斑点,身体两侧排列有7至10个橙色或黄色小斑点。腹部颜色始终较背部更浅。
身体两侧的毒腺突起:这些突起在其防御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后文详述)。
伊比利亚瘰螈是伊比利亚-马格里布地区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中部和南部,以及摩洛哥北部和西部。它们的栖息地特点包括:
栖息地双相性:一年之中存在两个活动阶段——水生阶段和陆生阶段,持续时间因地区和气候而异。
偏好湿地与静水:它们偏好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水体,如水井、水槽、水池、蓄水池及废弃游泳池等,通常水流缓慢甚至静止。
夜行性动物:白天藏匿在岩石、树根或落叶堆下,夜间则活跃于水域边缘或湿润的陆地。
食性广泛: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小型脊椎动物(如蝌蚪、小鱼)和腐肉为食。
成体伊比利亚瘰螈拥有肺部,主要通过肺部呼吸,尤其在温暖季节更频繁地浮出水面呼吸。它们也具备一定程度的皮肤呼吸能力,皮肤能在水中直接吸收氧气。
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见:
《16种靠皮肤呼吸的动物》
《105种靠肺呼吸的动物》
伊比利亚瘰螈的繁殖过程颇具特色:
繁殖时机:通常在春季初,晚霜结束、雨季开始时进行。
交配过程:雄性会长出交配时使用的“婚垫”,并通过“抱握”(amplexus)方式抓住雌性,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授精方式:雄性释放多个精子囊(最多6–7个),雌性以泄殖腔吸收完成受精。
产卵量大:雌性可产卵300至1300枚,单个或成簇产于水中。
幼体发育:幼体孵化后进入水生阶段,约3个月后完成变态,1年左右达到性成熟。
伊比利亚瘰螈的防御方式堪称自然界中的奇观:
当遇到捕食者攻击时,它们会将锐利的肋骨末端刺穿皮肤伸出体表。
刺出部位为毒腺区域,释放毒素,使这些“肋骨针”具有毒性。
捕食者若试图吞咬,便会遭受痛苦甚至中毒,从而放弃攻击。
这种独特的防御方式被称为“毒肋防御机制”,在自然界极为罕见,充分展现了这类两栖动物的进化智慧。
伊比利亚瘰螈不仅是体型最大的欧洲有尾两栖动物,更因其多变的生活形态和特殊的防御机制而备受研究关注。它的存在代表了伊比利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如果你喜欢这篇关于伊比利亚瘰螈的科普文章,欢迎继续关注更多内容,如:
《脊椎动物的分类、特征与示例》
《两栖动物种类与生态》
如需转载或深入了解此类动物,欢迎进入我们的“野生动物”专题分类。
参考文献
蒂蒙爬虫学协会。(2020)。Gallipato/Ofegabous(Pleurodeles waltl)。检索自:https://www.timonassociation.org/species/pleurodeles-waltl/c
Alarcos, G.、Ortiz, M. E.、Fernandez, M. J. 和 Avia, M. L. (2006)。萨拉曼卡洛斯阿里韦斯德尔杜罗地区的水獭捕食Gallipato(Pleurodeles waltl)。《西班牙爬虫学协会公报》,17(2), 85-87。
Salvador, A. (2002)。Gallipatho–Pleurodeles waltl(Michahelles, 1830)。
动物标签: 伊比利亚瘰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