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爬行动物是一类适应于海洋与淡水环境的变温动物(冷血动物),拥有干燥、鳞片状的皮肤,以肺部呼吸为主。在水中,它们会降低代谢率,以减少氧气消耗。历史上也存在许多水生爬行类的化石物种,如鱼龙、蛇颈龙和沧龙。本文将介绍它们的主要特征、呼吸方式、种类以及现代与史前代表实例。
水生爬行动物是指那些从陆地祖先演化而来,后又适应水生环境生活的爬虫类生物。它们包括生活在海洋与淡水环境中的约100种爬行动物,其中包括7种海龟和大约80种海蛇。
主要特征包括:
变温性(外温性):依赖外部温度调节体温,因而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干燥鳞片皮肤:防止水分流失,适应盐水生存;
具盐腺功能:多数海生物种具排盐腺,通过特殊结构将多余盐分排出;
鼻孔具瓣膜结构:潜水时可关闭防止进水,肺可储存大量空气以延长水下停留时间;
形态演化:如四肢演化为鳍状肢或尾部侧扁,便于在水中游动。
水生爬行动物以肺部呼吸为主,必须浮出水面吸氧。然而,它们拥有多种适应机制以延长潜水时间:
例如:
Acrochordus属与Cerberus属的水蛇可潜水达30分钟;
绿海龟(Chelonia mydas)能潜水长达50分钟;
海蛇(如Hydrophis)通过长肺维持长时间潜水。
海龟(如棱皮龟 Dermochelys coriacea)
属龟鳖目(Testudines);四肢演化为鳍状肢,适于游泳;
分布于全球海域(除极地);
食性多样,从海藻、海草到甲壳动物;
最大个体可长达2.2米、体重超700公斤。
海蛇(Hydrophiinae亚科)
所有种类皆具毒性,尾部为侧扁状“桨型”;
约有62种,主要以鱼类、小型海洋生物为食;
高度海洋化,仅Laticauda属仍能上岸繁殖。
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
加拉帕戈斯群岛特有,是唯一全水生的蜥蜴;
以海藻为食,会潜入海中采食。
湾鳄 / 盐水鳄(如 Crocodylus porosus)
最大的爬行动物之一,可生活于咸水和淡水;
食性为肉食性,猎物包括鱼、鸟、甲壳动物;
尽管可入海,但更偏好红树林与河口。
现代代表:
海龟:Caretta caretta(赤蠵龟)、Chelonia mydas(绿海龟)、Eretmochelys imbricata(玳瑁)
海蛇:Hydrophis platurus、Hydrophis belcheri、Laticauda colubrina
海鬣蜥:Amblyrhynchus cristatus
盐水鳄:Crocodylus porosus、C. palustris、C. acutus
史前代表:
鱼龙(Ichthyosaurs):出现于三叠纪,形态介于鱼与海豚之间,体长1至26米,具锥齿与大眼;
平齿龙(Placodonts):三叠纪爬行类,齿平如板,专食贝类,体型1–3米;
蛇颈龙(Plesiosaurs):侏罗纪时期,具四肢鳍状肢,分为长颈与短颈型;
海鳄类(Thalattosuchia):侏罗纪早期的海洋鳄类,具鳍状肢与光滑皮肤;
沧龙(Mosasaurus):晚白垩纪海生巨蜥,形似巨型巨蜥,胎生,具强大推进尾鳍。
动物标签: 水生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