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Mantodea)以“祈祷”般的前足与闪电般的捕食速度闻名,是园林与农田里的“天生猎手”。本文系统梳理螳螂的外形特征、行为生态、全球分布与生活史,并精选常见与人气观赏种,提供图片与选图要点、饲养入门与科普答疑,帮助读者在一文内全面认识螳螂。
索引
分类地位:螳螂目(Mantodea),与蟑螂与白蚁近缘;世界已记载种类超2,400种。
核心特征:三角形头、灵活颈部、发达复眼与单眼、捕食型前足(镰刀状),胸部细长,善伪装。
识别要点:
前足刺突:用于锁定与刺缚猎物;
翅与体型:雌性多躯体饱满、雄性更善飞行;
伪装形态:叶态、枯叶态、花态、树皮态等多样外形;
警戒展示(威吓):展开前胸与翅,显露眼斑或亮色,提升威慑。
伪装与潜伏:多数“伏击捕食”,依靠静止与细微摇摆模拟风吹叶动;花态与枯叶态在热带雨林尤常见。
求偶与交配:部分物种存在性二型与性食同类的报道;野外中雌食雄并非必然,但在营养不足或环境压迫下概率上升。
防御:威吓展示、假死、跃逃;少数具拟眼斑或震翅声。
全球分布:以热带与亚热带最丰富,温带地区常见本土种(如欧洲螳螂、中华大刀螂等)。
生活史:卵鞘(ootheca)→若虫多次蜕皮→成虫;完全不完全变态,若虫形似成虫但无翅或翅未发达。
卵鞘特征:泡沫固化壳,利于越冬或防干;识别卵鞘位置有助于监测本地种群。
寿命:多为1年左右,热带品系在饲养条件下可更久。
幽灵螳螂(Phyllocrania paradoxa, Ghost mantis)—非洲;全身枯叶裂片、剪影独特。
枯叶螳螂(Deroplatys desiccata, Dead leaf mantis)—东南亚;胸背大叶片状。
羽角螳螂(Empusa pennata)—地中海沿岸;头具叶状突起、身形修长。
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 Orchid mantis)—马来群岛;粉白花瓣状外形。
魔花螳螂(Idolomantis diabolica, Devil’s flower mantis)—东非;体型大、展开威吓色彩艳丽。
宝石/花螳螂(Creobroter gemmatus;Pseudocreobotra wahlbergii)—南亚/东非;前翅圆形“眼斑”。
中华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Chinese mantis)—东亚原生,北美有引种;体型大、适应性强。
狭翅大刀螂(Tenodera angustipennis)—东亚;翅更狭、体态修长。
非洲大刀螂(Sphodromantis lineola,African mantis)—非洲;易饲养、性格活跃。
巨型螳螂/绿巨螳(Hierodula membranacea;H. majuscula)—南亚/澳区;粗壮、好动。
欧洲螳螂(Mantis religiosa,European mantis)—欧亚;胸背有“祈祷”姿。
美洲螳螂(Stagmomantis carolina 等)—北美;体色多变。
观赏与科普:形态多样、行为可观,适合校园与自然教育。
饲养入门要点(概览):
环境:通风饲盒,垂直攀附面,避免锐角;温湿度依产地调节(热带多温暖、略高湿)。
喂食:活体小昆虫为主;少量多餐,避免过量;定期清理残饵。
独立饲养:多数种有同类相食倾向,分开单养更安全。
蜕皮:需有足够垂悬空间;蜕皮期勿打扰/勿喂食。
合法合规:遵循所在地外来物种与野生动物法规,不私放、不野采保护物种。
Q1:螳螂会咬人吗?
A:以捕食昆虫为主,不会主动攻击人;受惊时可能用前足钩刺抓握,留意握持方式。
Q2:雌性一定会吃雄性吗?
A:并非必然,营养不足或环境压迫时概率更高;实验条件下充足饲喂可显著降低。
Q3:能放生外来螳螂吗?
A:不建议且可能违法。外来种放生会冲击本地生态与物种安全。
Q4:家里发现卵鞘怎么办?
A:可原地保护,春季自然孵化;如需转移,连同承载枝条一并固定于近似环境高度。
Q5:为什么颜色差异这么大?
A:与龄期、性别、环境湿度与背景色相关,部分物种具可逆色变适应。
本文为通俗科普与观赏/识别向信息,具体物种细节以权威分类数据库与本地名录为准。
采集、运输、商业饲养请遵守当地野生动物保护与外来物种管理条例;谨慎网络购入来源不明活体。
动物标签: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