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脉金斑蝶(学名:Danaus plexippus)是在北美很常见的一种大型蝴蝶。在澳大利亚,这种蝴蝶被叫做Wanderer Bufferfly,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蝴蝶。有2个亚种。
黑脉金斑蝶可能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蝴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帝王蝴蝶非常漂亮,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看的蝴蝶。 二是因为帝王蝴蝶是唯一的一种迁徙性的蝴蝶。它们每年会飞行上千公里躲避北美的严寒。这种习性在昆虫里是独一无二的。
黑脉金斑蝶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在夏季,它们在2-5周的时间内完成从孵化到变态再到繁殖和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然而,最后一代夏季的寿命要长得多。秋季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开始向南移动,距离最近可达130公里,最远可达5000公里。这些蝴蝶有超过1亿公顷的繁殖范围,集中在森林中占地面积不到20公顷。在林区,它们形成了最大的单一物种聚集体,数以百万计的个体聚集在它们栖息的树上。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蝴蝶仍然处于相对不活动的状态,在温暖的日子里偶尔会吸收水分和花蜜,但随着春天临近,许多蝴蝶开始交配,然后返回北方的繁殖地。雌性在旅途中产卵,虽然冬季大部分时间在到达原始繁殖地之前死亡,但随后新一代成年后,它们继续向北移动,从而重新定居整个北美繁殖地区。这种双向的南北相向迁移在蝴蝶和飞蛾中是独一无二的。
黑脉金斑蝶以马利筋属植物为食,而此类植物含有一种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强心苷(也叫卡烯内酯),使得黑脉金斑蝶体内也聚积了这种有毒物质,这对黑脉金斑蝶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某些掠食者的侵袭。另外,黑脉金斑蝶斑斓的色彩也有警告捕食者的作用。它们鲜艳的颜色及翅膀的高同比都显示它们是不适口的。这种现象称为警戒作用。这种保护机制,称为“贝氏拟态”。成虫觅食花蜜或以腐烂果实的汁液为食物。
在初夏出生的黑脉金斑蝶寿命不到两个月,但它们迁徙的时间却远远超过这个时间。在夏天最后出生的一代会进入滞育期,并会活超过7个月。在滞育期,它们会迁徙到其中一个过冬的地方。过冬的一代一般都不会繁殖,在2-3月离开时才会繁殖。洛矶山脉群族春天时会向北迁徙至得克萨斯州及奥克拉荷马州。回到美国及加拿大原住地方的已经是第二、三或四代的君主斑蝶。
黑脉金斑蝶在春天离开过冬地时交配。一旦它们到达自己的繁殖地,雌性就会在马利筋寄主植物上产卵。卵和幼虫期是依赖温度的,持续约2周。在此期间结束时,幼虫进入化蛹期,9-15天后出现成年蝴蝶。它们的求爱涉及两个阶段:在空中时,雄蝶会追求、轻推及擒下雌蝶。在地上时才会交尾,雄蝶将精囊传递到雌蝶中。精囊及精子可以提供雌蝶能量来帮助繁殖及迁徙。在夏季领土,包括北美大部分地区,黑脉金斑蝶将交配七次。每只蝴蝶活2-6周。黑脉金斑蝶的生命周期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黑脉金斑蝶在春天和夏天迁徙到夏季领地后开始繁殖产卵。,雌蝶将它的卵产在马利筋植物上。卵一般为半球形,呈奶白色,期后会转变为淡黄色,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成虫会将卵产于其寄主植物或嫩芽上,即黑脉金斑蝶幼虫会进食的植物,为幼虫准备好合适的生长地点。卵需要3-15天才能孵化成幼虫。幼虫以马利筋为食,持续约两周。在两周结束时,它们将自己贴在树枝上,脱掉外皮并变成蛹。
黑脉金斑蝶幼虫为毛虫,孵化出后的毛虫会吃卵壳,及马利筋及卡烯内酯。在这个阶段,它们会将能量储存成脂肪及营养素,以渡过不吃不喝的蛹阶段。在毛虫阶段,会将能量储存成脂肪及营养素,以渡过不吃不喝的蛹阶段。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4-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黑脉金斑蝶幼虫完全成长后便会停止进食,到处爬行着寻找一个适合的结蛹地方。蛱蝶蝶科的蝴蝶的蛹是头下尾上的悬吊着,称为悬蛹;它们会把身体拉长量度周围的空间是否足够破蛹羽化时顺利展开翅膀。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金斑蝶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金斑蝶幼虫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具会逐渐分解,然后重新组成金斑的身体。在蛹阶段,毛虫会在树枝或树叶等上吐丝,以其最后的腹脚来吊起整个蛹。它会倒吊成J形,及开始脱壳,以绿色的外骨骼来包裹自己。此时会有激素的改变,以进行蝴蝶变态。蛹会在破蛹前一天变深色(其实是开始变成透明),内中可见君主斑蝶的黑橙色翅膀。此阶段约需二周。
黑脉金斑蝶的成虫性成熟后,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破蛹而出并继续吊在破了的蛹中几个小时,直到它的翅膀变干。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和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展开后,金斑蝶就可以飞翔了,金斑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
2009年9月,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清楚了黑脉金斑蝶大规模远距离迁徙的机制。大研究表明指引它们迁徙的生物钟存在于触须上。北美洲的黑脉金斑蝶使用太阳和地球磁场作为导航工具,完成数千公里的远途迁移。它们每年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飞往墨西哥中部米却肯山脉越冬,迁徙路程达到数千公里。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这种昆虫使用大脑中一种“太阳指南针”进行导航,但他们观察发现即使在严重阴沉的天气,它们仍能正确导航飞行,这意味着它们同时还依赖地球磁场进行导航。美国马萨诸塞州生物学家指出,有证据表明黑脉金斑蝶是迄今发现使用地球磁场导航的第一种远途迁移昆虫。他们将黑脉金斑蝶放置在一个飞行模拟器中,该模拟器被不同人造磁场环绕,从而测试这种昆虫的方向感。
黑脉金斑蝶体内含有卡烯内酯毒素,但主要积聚在腹部及翅膀部位。所以一些掠食者会把这些部位撕开,去吃其他的部份。在北美洲,异色瓢虫的幼虫或成虫会吃君主斑蝶的卵或初出生的幼虫。在夏威夷的黑脉金斑蝶只有低含量的卡烯内酯,而一些鸟类可以忍受这种毒素。黑喉红臀鹎和红耳鹎这两种鸟会吃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及蛹,也会吃正在休息的成虫。
黑脉金斑蝶的寄生虫是寄生蝇。被寄生的幼虫会继续脱毛及悬挂自己,但却于成蛹前死亡。一种微球菌属的Micrococcus flacidifex danai亦会影响幼虫及导致死亡。绿脓杆菌虽没有入侵能力,但却会引发君主斑蝶继发感染。一种称为Ophryocystis elektroscirrha的原生动物是黑脉金斑蝶的另一种寄生虫。它会感染皮下组织,并以在蛹时期长成的孢子传播。孢子会在受感染的整只黑脉金斑蝶身体,而大部份集中在腹部。这些孢子会在雌蝶产卵时被擦掉,而出生后的毛虫则会吃下并受感柒染。严重感染的身体会变得虚弱,不能展开翅膀及寿命较短。经过几代后仍会有感染的情况。
2006年以来,由于墨西哥滥砍滥伐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破坏了黑脉金斑蝶的越冬家园和幼虫生长环境,直接造成黑脉金斑蝶的种群数量不断下降。2012年冬,墨西哥中部的黑脉金斑蝶数量骤减59%,迎来了该物种在过去七年里的第六个减量高峰。科学家认为,这些蝴蝶长期以来一直往返于墨西哥和北美之间,它们将墨西哥作为藏身之所,又飞到北美去寻找食物和产卵。这次蝴蝶的减量是符合外来物种迁徙规律的。蝴蝶之所以不能在墨西哥当地觅食主要是由于当地使用的除草剂使得大批马利筋类植物不能生存,而这类植物正是黑脉金斑蝶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
2007年11月,墨西哥政府宣布了一项保护帝王蝶越冬的计划,科学家们在拍手称赞这一举措的同时,也很清楚要保护着一物种的生存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那是因为,在遥远的北美,帝王蝶春季和夏季的栖息地同样岌岌可危。在加拿大,帝王蝶被列为濒危物种,但各省的保护有所不同。 在美国,帝王蝶仍然没有被列为濒临灭绝物种。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了最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黑脉金斑蝶(Monarch butterfly)首次出现在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内。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