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危(CR):全球野外个体不足 100 只,全部集中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巽他乌戎库隆国家公园(Ujung Kulon)。
核心威胁:遗传多样性低、食源被阿楞卡棕榈(Arenga)挤占、单一区域集中带来的自然灾害与疫病风险,以及圈养繁育长期无突破。
最新动态:截至2023 年 10 月,园区记录到新生犀牛幼崽,估算总数约 81 只,但整体仍处在极高灭绝风险边缘。

爪哇犀是亚洲三种犀牛之一(另两种为印度犀与苏门答腊犀)。成年个体体长约 2–3.2 米、体重约 0.9–2.3 吨,体型与黑犀相近。与印度犀一样,它们只有一支角;下门齿延长似“獠牙”,在雄性争斗时会使用。
尽管外形强壮,爪哇犀主要取食落果、嫩枝、阔叶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属于以植被为主的食草性。
角数量:爪哇犀与印度犀为单角;苏门答腊犀与两种非洲犀为双角。
体型与皮褶:印度犀体型更大,皮褶更为明显;爪哇犀皮褶较弱、体表粗糙。
分布与栖境:爪哇犀现已仅存单一保护区;另一亚洲双角的苏门答腊犀分布于岛内多处破碎栖息地,处境同样严峻。
历史上,爪哇犀广布南亚与东南亚多地;20 世纪以来,因盗猎(犀角贸易)与栖息地被侵占,版图急剧萎缩。
两个亚种已在野外消失:
R. s. inermis(孟加拉、缅甸、印度东北)
R. s. annamiticus(柬埔寨、泰国东部、老挝、越南)
1996 年被正式评估为极危。
全部个体集中在乌戎库隆国家公园,一旦发生火山/海啸、疫病或有毒外来病原入侵,**种群有被“一锅端”**的风险;且有效种群量小,近交与遗传漂变会不断侵蚀适应力。
阿楞卡棕榈(Arenga/当地称 Langkap)生长迅速、郁闭度高,会压制下层多样性,导致犀牛偏好的嫩叶/灌丛/竹类减少。自 2011 年起,公园开始人工清除大面积棕榈,恢复犀牛可利用食源。
爪哇犀极度不耐圈养,最后一头圈养个体死于 1907 年。缺乏保种群/后备群,意味着一切希望几乎都押在单一野外种群之上。
生境类型:低地季风雨林、河口湿地与沿海林地相邻的密闭灌丛—次生林镶嵌体。
活动规律:多为隐蔽、独居、昼夜皆可活动;对水源与泥浴点依赖较高(体温调节、寄生虫控制)。
食性:以阔叶灌丛嫩叶、藤本、落果为主;季节性调食明显,偏好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嫩芽与新梢。
自然灾害:公园毗邻火山与海岸带,海啸/火山灰/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可能快速摧毁栖地核心斑块。
疫病溢出:单源种群一旦染疫,缺乏“异地缓冲”;遗传同质化也可能放大致病性。
管理脆弱性:盗猎、外来物种、病虫害或森林火灾等干扰,难以在短期内“用别处种群补位”。
栖息地修复:持续清除阿楞卡棕榈,增加食物植物覆盖;修复盐雾/风倒区域的次生林层。
智能巡护:网格化巡护 + 相机陷阱 + 粪便 DNA 监测,监控个体、繁殖与活动范围;严控盗猎与非法进入。
缓冲区管理:推动社区参与与生计替代,降低对公园资源(薪柴、放牧、采集)的依赖。
风险分散研讨:学界与管理方持续评估建立第二栖地的可行性(前提是栖地足够安全、食物稳定、人为干扰低),但迁地/圈养仍无成熟方案。
灾害与疫病预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检疫、隔离、疫源阻断、火情预警与通行管控)。
受威胁等级:极危(CR)
野外数量:<100 只;2023/10估算约 81 只
分布:仅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
主要威胁:低多样性、阿楞卡棕榈挤占、单点集群风险、圈养失败
优先行动:扩食—控棕榈—强巡护—建预案—评估第二栖地
Q:爪哇犀为何不直接开展圈养繁育?
A:该物种对圈养极为敏感,1907 年后再无成功先例。缺乏成熟的健康管理、行为学与繁育流程,贸然实施可能适得其反。当前更务实的方向是把野外种群的生境做“厚”、风险做“薄”——提升食物可得性、压低人为威胁并制定灾害预案。
Q:清除阿楞卡棕榈会不会破坏生态?
A:采取的是定点、分区、渐进式控制,目标是恢复群落异质性与下层多样性,让犀牛食物与幼苗再生空间增加,而非“一刀切”清除。配合本地优势食源植物补植,整体上是增益型修复。
Q:为何不把一部分犀牛转移到别处?
A:转移需满足多重条件:适宜栖地已准备好(面积、食物、隐蔽、水源、低干扰)、疾病风险评估通过、个体健康与行为评估、长期经费与本地治理能力到位。在这些变量未就绪前,轻率搬迁风险更高。
支持反盗猎、栖地修复、长期监测的一线机构;
关注并传播基于证据的保护进展,避免“娱乐化/误导性”野保信息;
旅游时遵守公园规定,不进入核心保育区、不购买任何野生动物制品。
动物标签: 爪哇犀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