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游禽

角䴙䴘

2022-09-22 17:47:21 77

角䴙䴘的简要介绍

角䴙䴘外文名Horned Grebe,有2个亚种。

001c08f89dff748623898c6b54ec612d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角䴙䴘在冬季结小群活动。繁殖于整个北方温带的淡水区域,游泳时亲鸟常将雏鸟置于背部;冬季分散在约北纬30°以南,包括沿海水域,结小群活动。中国种群数量甚稀少,繁殖于天山西部,越冬在中国东南部及长江下游。食物是各种鱼类、蛙类、蝌蚪等,也吃水生昆虫、昆虫的幼虫、虾、蝲蛄、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还吃一些水生植物。

角䴙䴘的叫声:非繁殖期寂静无声。颤音二重唱似小䴙䴘但鼻音较重;也发粗哑而多喉音的叫声。

角䴙䴘在4-8月间繁殖,产卵通常在6月。雄鸟和雌鸟从相识到交配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求偶舞蹈。水面上,两只相遇的䴙䴘,面对面低头展翅,然后抬头仰脖,拍动双翅,迅速向前。当互相快碰到时,又骤然停下改为后退。简直就是一场优美的芭蕾。通过舞蹈的互相比试和了解,如果赢得了对方的爱心,它们就衔着水草开始共同建造洞房。

角䴙䴘的巢很特别,它不在固定地点,而是随波逐流,飘荡在水上。巢建好后,产3-8枚卵,双亲轮流孵化。遇有情况时,亲鸟跑得无影无踪。其实,在它离开时,它早已用水草和芦苇将巢盖严实了。经过22-25天的孵化,幼鸟出壳。幼鸟属于早成鸟,刚出壳就跃入水中。幼鸟通常19-24天可独立生活,并且在大约41-60天飞行。这种物种被认为达到大约两岁时性成熟,在野生环境生活长达五年。

角䴙䴘的主要威胁是人类干扰,围绕繁殖湖区的林业作业(例如导致水文变化的植被,导致无脊椎动物及猎物数量的减少),水位波动,以及虹鳟鱼湖的养殖(与其竞争水生昆虫的物种)。大湖区E型肉毒杆菌病的爆发可能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酸化和湖泊腐殖质含量的增加,还发生了湖水面积历史范围的收缩,该物种通常被捕获并意外淹没在渔网中,并且特别容易在冬季期间在海洋环境中被溢油侵害。在加拿大的草原上,掠食动物(普通乌鸦、浣熊、黑嘴鸦鹊)的扩散对其数量构成威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2015-2018年——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角䴙䴘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角䴙䴘为中型游禽。体态紧实,略具冠羽。繁殖羽:清晰的橙黄色过眼纹及冠羽与黑色头成对比并延伸过颈背,前颈及两胁深栗色,上体多黑色。冬羽:比黑颈䴙䴘脸上多白色,嘴不上翘,头显略大而平。长有一个黑色的短嘴,又直又尖,尖端呈黄白色,像尖凿子一样,适于啄捕鱼虾。翅膀短而圆,尾巴短,两条腿的位置长在尾部,脚趾上有分离的、像花瓣一样的蹼,中趾的爪尖上还有像蓖子一样的突起,可以作为清洁羽毛的梳子。飞行时与黑颈䴙䴘的区别为翼覆羽。偏白色的嘴尖有别于所有其他䴙䴘但似体型较小的小䴙䴘。
夏羽头部、后颈和背部的羽毛均为黑色,前颈、颈侧、胸部和体侧是栗红色,下嘴的基部到眼睛有一条淡色的纹,眼睛里的虹膜为红色,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䴙䴘”。
冬羽头顶,后颈和背黑褐色;颏、喉、前颈、下体和体侧白色,具白色翼镜,飞翔时极明显,野外容易识别。
虹膜红色,眼圈白;嘴黑色,嘴端偏白;脚黑蓝或灰色。
大小量度:体重♂250-500克,♀245-375克;体长♂370-390毫米,♀366-380毫米;嘴峰♂23-27毫米,♀23毫米;翅♂132-149毫米,♀124-140毫米;跗蹠45毫米,♀44毫米。(注:♂雄性;♀雌性)

角䴙䴘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格陵兰、匈牙利、冰岛、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墨西哥、摩尔多瓦、蒙古、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美国(佐治亚州)、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百慕大、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塞浦路斯、直布罗陀、香港、印度、以色列、科威特、黎巴嫩 利比亚、卢森堡、黑山、摩洛哥、巴基斯坦、葡萄牙、塞尔维亚、斯瓦尔巴和杨梅 叙利亚、突尼斯。
不确定:阿富汗。
中国繁殖于新疆(天山西部),见于东北(哈尔滨, 旅顺)、河北、河南、山东,冬迁长江下游,福建和台湾。
角䴙䴘主要栖息在开阔的平原上的湖泊、江河、水塘、水库和沼泽地等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