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两栖动物>>无尾目

达尔文蛙

濒危
学名:Rhinoderma darwinii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2.2–3.5 厘米
  • 体重:约 2–4 克
  • 寿命:野外估计 5–10 年

显著特点

雄蛙鸣囊“口育”幼体;吻端鼻突;温带林近溪地栖;伪装与假死行为。

分布及栖息地

智利南部与阿根廷西南部的温带阔叶林落叶层、苔藓与朽木周边,邻近清洁溪流与渗水带。

外观

背色绿褐/枯叶色具斑驳;腹部黑白斑纹;吻端小鼻突、眼大;体型小巧。

详细介绍

达尔文蛙Rhinoderma darwinii)是一种分布于智利南部与阿根廷西南部温带森林、 体型小巧的地栖蛙类,以雄蛙独特的育幼方式——“囊育”闻名:受精后雄蛙将孵化出的蝌蚪 吸入口中移入鸣囊(声囊)内继续发育,直至完成变态后再从口中“吐出”幼蛙。该物种受栖息地退化、 疾病与人类干扰等影响而下降,IUCN 评估为濒危(EN)

基础信息

  • 学名:Rhinoderma darwinii

  • 体长:成体 2.2–3.5 厘米(雌性略大)

  • 体重:约 2–4 克(个体差异)

  • 识别:吻端具小型鼻突,体背多为绿褐或枯叶色,腹面黑白相间似棋盘花纹。

生态与行为

多活动于阔叶林落叶层、苔藓与朽木周围,靠近清洁的溪流与渗水带;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叫声细弱,遇惊时常假死。繁殖期雄蛙守护卵、将孵化后的蝌蚪吸入口腔至鸣囊内完成发育(约 6–8 周)。

威胁与保护

  • 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林地砍伐、引种松桉造林与道路开发导致的林下湿度下降与溪流污染。

  • 疾病:壶菌病(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可能导致局部消失。

  • 外来物种与干扰:观光踏踩、采集与宠物贸易历史影响。

保护建议:关键栖息地划设缓冲区、恢复原生林与林下湿地、监测壶菌病、严控采集与贸易、 并加强社区科普与生态旅游规范。

常见问题

Q1:达尔文蛙名称从何而来?

因达尔文在南美考察中记录该蛙的独特形态而得名。

Q2:雄蛙如何“口育”后代?

受精后雄蛙在卵孵化成蝌蚪时将其吸入口腔,移入鸣囊内继续发育,直到幼蛙完全变态后释出。

Q3:与“粗皮达尔文蛙”(R. rufum)的关系?

R. rufum为同属的另一物种,已多年未见、被评为极危/可能灭绝;本条目聚焦于R. darwinii

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