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问题

猫到底怎么“看”我们?

2025-11-03 16:17:52 8

人类迷恋猫差不多有 9500 年了。如今我们与数以千万计的猫共居一室,但一个朴素又难答的问题仍然萦绕在脑海:猫到底把我们当成什么? 研究显示,猫能读懂部分人类的社交线索、对我们的情绪也很敏感,但与狗相比,它们对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没那么上心。这并不等于冷漠,更像是它们的“社交旋钮”调在了不同档位。

1.webp

研究者的视角:John Bradshaw

布里斯托大学猫行为学家 John Bradshaw(著有《Cat Sense》)长期观察家猫后发现:猫并不会像狗那样“切换到人类模式”。狗一见到人,互动方式会明显不同于对狗;猫则倾向于用对猫的那套礼仪来对我们——竖尾问候、蹭腿、并排小憩、顶头与被梳理等,几乎就是“把你当熟猫在相处”。

他如何研究猫?

Bradshaw 的方法兼具田野观察轻量实验:记录自由活动的群居猫、收容所群体的社会结构与新猫加入后的动态;分析玩耍方式、昼夜活动节律;访谈与问卷结合,梳理“主人看到的”与“猫实际做的”之间的差异。

“把我们当又大又笨的猫”吗?

流行说法有点跑偏。更贴切的描述是:猫默认用“对猫的社交语言”跟我们沟通。它们当然知道我们体型很大、行动常显笨拙(比如人类更容易被猫绊倒),但那并不等于“觉得我们愚蠢”。一个关键细节是:猫不会去蹭地位低的对象。当它绕腿、竖尾、靠坐在你身旁,那是把你纳入了它的熟识与信任圈。

能不能真正知道猫在想什么?

还需要更多研究。猫不被视为典型“野生物种”,过去在生态与认知研究中相对“被忽略”。近年来,围绕情绪、压力、生理与社会学习的宠物猫研究正在增多。

让人意外的发现:家猫的“隐性压力”

最让研究者惊讶的是:很多家猫处在长期压力中而主人并不自知,尤其是多猫家庭。除了看得见的抓咬伤,压力还与皮炎特发性膀胱炎(FIC)等医学问题相关——压力激素水平升高可使这些疾病反复发作。

化解多猫紧张关系的小抄

与其先上药,不如先从社会环境设计入手:
分区安置彼此“不对胃口”的猫;资源加倍分散(食水碗、猫砂盆、休息点、抓挠柱各放多处且互不可见);提供垂直路线与藏身处降低正面冲突。很多时候,只要界面清晰、动线合理,紧张就会明显缓解。

居家常见问题简答

为什么有些猫独处时会“喊人”?

猫是高效的关联学习者。只要喊叫能稳定换来人的回应,它就会用这种声信号来召唤、求开门或请求互动。这不是“乱叫”,而是被主人训练出来的“有效沟通”。

为何更亲近家里某一个人?

因为**“对谁有效就找谁”。谁更早起、谁更爱投喂、谁更常回应细微暗示,猫就会把特定需求定向**给那个人。

为何喜欢“踩奶”?

“踩奶”源自幼猫哺乳期的行为。许多人类定向的亲密动作(竖尾、蹭、打呼噜、踩奶、被梳理)都可以追溯到母子关系模板。成年后,它们把这套熟练的亲密语言迁移到与信任的人身上。

猫能被训练吗?

当然可以——而且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关键是用低压力、正向强化
把不希望的行为引流到可接受的替代方案(如把“上餐桌”引导为“上就近猫爬架”),让不受欢迎的位置变得不稳定或无趣(安全前提下放置会轻微晃动/弹起的玩具道具),并即时奖励正确选择。若使用轻微厌恶刺激(如水雾),务必避免与人绑定,否则会伤害信任。多数情况下,奖励好行为比“惩罚坏行为”更快、更稳、更友好。

给猫主人的关键信息

猫是有限度的社会性动物。有的独处更自在,有的喜欢“投缘室友”,但“合得来”从来不是必然。若计划多猫,请循序引入资源充分冗余,并做好不合则分的预案。最重要的是,读懂猫在向你发出的那套“猫式社交语言”——竖尾问候、贴身摩擦、并排小憩、踩奶与呼噜。这些都不是随意的小动作,而是它们对你的接纳、信任与亲密。理解这种语言,便是人猫幸福共处的捷径。

动物标签: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