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蹄目

斑纹角马

2023-01-02 20:42:01 53

斑纹角马的简要介绍

斑纹角马(学名:Connochaetes taurinus)外文名Common Wildebeest,有5个亚种。

微信图片_20230102204800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斑纹角马可以具有两个或三个领地范围,每一个对应于一个特定的季节。这些一般包括旱季和雨季领地,还有并非所有的角马都会使用的第三个过渡领地。过渡领地通常在地理上接近旱季范围,距离小于20千米。而旱季和雨季领地的距离可以高达120千米。三个领地中,雨季领地最小,由于较高的种群密度,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进行交配。 平均领地面积为1.5平方千米。成年雄性有所属于领地,可能会占据其领地数周或全年。领地边界标有粪堆,眶前腺分泌物和印在大地上的爪痕。

斑纹角马喜欢集群,雨季结成小群活动;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组成的群体一般都很小,平均约8个母角马及少年公角马和幼角马。在同一区域通常共有2-25只角马,分几个小群活动。当草源充足时,3公顷的牧场就足够一群角马生活了。它们集中在清晨和傍晚活动,白天炎热的时间休息。年长的公角马基本为独居。每群角马都由一只成年雄角马率领,角马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如遇敌害,领头的斑纹角马会率领角马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凭借强壮的体躯和力气,角马可以随时赶走到来争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动物。该物种体型臃肿,在行进时弓腰驼背,步态蹒跚,在需要时却能跃过2.4米高的枝头,角马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角马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角马和幼角马。角马群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低。但单独的角马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角马不同。一些角马由于从群体中走散,而不得不独自“流浪”,这些角马性情暴躁,极易伤人。

斑纹角马形成的族群,当移动时会呈现出松散但又相互关联的畜群状态,朝内陆迁徙时,是以能获得水和食物来确定。一群角马最常见的居住区域可能只有几公顷。然而,水和食物来源萎缩,它们会移动50千米去寻找更好的草场。族群通常由约8只雌性和它们的幼角马组成,而领地雄角马则在它们的牧群之间徘徊。临时加入的雄性会被领地公角马驱离。随着雨季消退和食物来源萎缩,畜群结构减少,只有年轻的母亲和幼仔留居,同时也有新的食物来源补充。

ba47de1388b45e9f7f1287732394b97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斑纹角马通过视觉、声音和嗅觉进行交流。一只雄性的吼叫声可以传达到2公里。眶前和足腺分泌物与尿液和粪便一样,在嗅觉联系中也很重要。足腺可引导族群在迁徙过程中互相跟随。斑纹角马会彼此在背上和面部摩擦其眶前的腺体,以进行社会交往,也会用鼻子嗅闻其他斑纹角马的脖子。

斑纹角马大迁徙,这是发生在非洲东部的雄浑悲壮的自然奇迹。数以百万计的角马在每年6月左右都会踏上长征的旅途,它们年复一年的以这种方式在谋求生路的同时,奏响了一首首生命的赞歌。非洲草原被赤道所穿过,且邻近海洋,位于信风带与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区。在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降水密集,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而当受信风带控制时,温度上升,降水极少,在此恶劣的条件下植物便难以生长、存活。角马大迁徙为了生存和繁殖,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草本植物难以继续生长,有的甚至会枯死。在这种情况下,东非大草原上的青草被逐步耗尽,很快便变得不再足以支持角马正常的生存与繁殖。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角马们便开始踏上波澜壮阔的迁徙之路。

斑纹角马是食草动物,主要以短草和在稀树草原和平原上发现的碱性土壤为食。这些草是大草原和平原上快速生长的本土禾本科植物:黄背草(Themeda triandra)、大花茅草(Digitaria macroblephara)和御谷(Pennisetum mezianum)。在干旱季节,进食时间增加了约100%。尽管在旱季和雨季饮食的选择保持不变,但在雨季期间,动物的选择性更高。当草稀疏,它们可能吃一些灌木和树木的叶子。

7ce80d917ee00307ca260e56f73e1b25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斑纹角马和平原斑马通常在同一草场觅食,因为平原斑马一般吃植物的营养较少的草冠层,暴露出了下层更绿的植物是角马喜食的。角马每天需要喝两次水,它们通常居住在潮湿的草地和有可用水源的地区。但是它们也可以在干旱的喀拉哈里沙漠中生存,在那里它可以从甜瓜以及蓄水的块根和块茎中获得足够的水分。

斑纹角马的主要天敌是狮子、猎豹、斑鬣狗和非洲野狗。大集群被捕食的牺牲品反而比在小群多,这被认为是兽群规模的副作用,因为大群的斑纹角马往往警惕不太高。当一个潜在的捕食者盯上了角马群,角马们会大声吼叫,发出刺耳的报警声。母角马经常为了保护小角马会拼命抵抗单独的鬣狗或猎豹,有成功的例子。

斑纹角马是一夫多妻制,交配发情期持续三周。最佳繁殖条件是在雨季过后立即发生,与有利的气候条件相吻合,受孕率很高。此时角马可以以茂盛的丰草为食。发情期的雄性角马会发出大声的吼叫,这样可以增加睾丸激素的生产并增加刺激精子的产生,这也导致雄性之间更多的呼唤和争斗。夏天一般是角马的发情期,为了争夺配偶,角马群中的雄性会展开决斗,通过“暴力手段”确定等级序位,失败者会“愤”而离群出走,成为独行角马。当附近有发情期的雌性时,雄性不睡觉或吃饭,并且不断地与尽可能多的雌性交配。

224410dc6e18feb79755727e87f8ff5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在产仔季节,怀孕的雌性斑纹角马、刚产仔不久的雌性斑纹角马、与雌性斑纹角马分开的一岁的斑纹角马和单身的雄性被分成不同的群体。角马交配发生在集体迁徙的途中。每当大群角马停下来,雄性便会把雌性赶到一起,头抬得高高的,绕着它们奔跑,并且与其他竞争的雄性争斗。这样的群体只能持续几天。当大群体再次前进时,它们就解散了。当接近成熟的雌性时,单身汉和领地雄性会通过哼唱,吼叫和吱吱作响的小夜曲来哄雌性。雄性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包括陪练)争夺与伴侣的接触。 一旦特定的雄性获得了交配的机会,雌性便会保持在其伴侣附近,并且只要雌性所在的畜群保持静止,就可能发生数十次交配。产犊通常在迁移到更肥沃的土地时发生,这也降低了被捕食的风险。

斑纹角马每年繁殖一次,妊娠期持续8个月,每胎产生一个幼仔。新出生的小角马平均体重约19千克。出生后约6小时,幼仔即可站立。而母亲必须保持幼仔紧紧跟随自己附近,以确保成长过程是成功的。母角马识别自己的孩子最初是仅由气味来实现的。小角马在与母亲一起的最初的几个月里,跟随它们的母亲亦步亦趋,形影不离。母亲会保护自己的孩子,与捕食者和雄性族群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发生冲突和袭击,母亲和自己的小角马继续保持互相跟随,但也会在大群运动时走散。在小角马约8个月大,它们会组成与母亲族群形式对等的组群。雌性在16个月时达到性成熟,雄性要24个月才能性成熟。在野外,斑纹角马的平均年龄是20岁,但人工饲养的年龄最大的个体活到24岁。

2009年对斑纹角马总数量的估计约为155万头,这主要是由于塞伦盖蒂物种数量反弹至约130万头。其他亚种的数量估计为指名亚种130,000头,库克森亚种5,000-10,000头,赞比西河亚种50,000-75,000头和白须亚种急剧下降至2016年的约6,000-8,000头。

斑纹角马曾经数量非常庞大,但由于人类定居点和牲畜的扩散,水源区森林的砍伐和征用,农田灌溉减少了野生动物饮用的水源,盗猎肉类,丧失某些迁徙的季节性草原区域,因此减少了斑纹角马的数量和分布(2013年)。 栅栏挡住了雨季和干旱季节之间的迁徙,在严重干旱期间该物种被阻拦进入水源地和高降雨避难所,从而导致大规模的死亡事件。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博茨瓦纳的兽用围栏造成角马死亡,导致数量减少,这种围栏阻碍了干旱引起的迁徙,特别是1980年在卡拉哈里沙漠东北部的秀湖(Lake Xau)有数千头斑纹角马因此死亡。

由于某些迁徙种群对无保护牧场的季节性利用,使得雌性斑纹角马物种更容易因定居而受到非法狩猎和栖息地丧失。在这些情况下,仅占物种数量年度范围一部分的国家公园的有效保护和管理可能不足以防止主要种群的数量下降。在保护区内的迁移物种数量被更小(但仍然很多)的常住种群替代,例如在埃托沙国家公园和中部加拉加迪禁猎区等地区。一些斑纹角马种群自然相对留居,和它们的季节性迁徙通常被安置在受保护的区域内(例如在卡富埃河、卢安瓜河、旺吉和塞卢斯(Kafue,Luangwa,Hwange和Selous)。如果长期在保护区和私人土地上保持良好的代表性,该物种的总体状况可能不会改变,但是如果这种保护方趋势继续下去,其围栏公园,保护区和农场中的斑纹角马将越来越久变成留居者(1999年)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斑纹角马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斑纹角马体重118-270千克,体长约1.8米,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是大型食草动物。外形似牛,身体结实又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间,故称牛羚。头粗大,吻鼻部高而弯起,身体和四肢粗壮,具有宽阔的肩膀,上方有一点驼峰,肩高于臀部,身体向后倾斜。雌雄都有角,雌性角长30-40厘米,雄性角长达83厘米。这些很像水牛似的犄角基部稍宽且没有棱脊,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弯曲并稍微向内弯曲,角尖向内。该物种颈部和颌下长着胡须状的飘垂的黑色鬃须,看上去像是露珠。鬃毛从角到颈背一直延伸到肩膀。身体其他部分的皮毛短而光滑,在颈部的任一侧和身体的前部都有深色的竖条纹。后部纤细,类似马状的尾巴长而成簇,故又名“角马”。
斑纹角马的颜色变化很大,脸黑色,全身从蓝灰、暗褐色、浅灰色到棕灰色。前肢棕褐色。成年雄性通常比雌性更黑。肩和背上都有深色竖条纹,具有独特的标记。下体稍暗。鬃毛和胡须通常为白色至棕褐色。
尾巴、胡须和斑纹的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尽管大多数亚种的胡须是黑色的,但东部亚种(Connochaetes taurinus albojubatus)和西部亚种(Connochaetes taurinus mearnsi)有着明显的白胡子。

斑纹角马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安哥拉、博茨瓦纳、埃斯瓦蒂尼、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灭绝:马拉维。
斑纹角马生活在短草平原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在各种栖息地都有它们的身影,从茂密的灌木丛到开阔的林地洪泛区,与干旱地区的合欢稀树草原接壤的灌木丛和林地。塞伦盖蒂的角马在雨季时会在碱性和火山土壤上的短草上繁衍,而在雨季时常降雨较多且水源不断的地区,它们会迁徙至其他草原。但是它们似乎更喜欢生长着合欢树的大草原和草丛生长迅速,土壤湿度适中的平原。海拔高度600-1,000米。很少出现在1,800-2,100米以上(例如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