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刺属(学名:Pterolobium)隶属于豆目(Fabales)云实科(Caesalpiniaceae)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为热带地区特有的木质攀援植物或小乔木属。该属约有10–12个被正式记录的种,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至亚洲南部、东南亚及大洋洲北部。其代表种包括**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与大翅老虎刺(Pterolobium macropterum)**等。
老虎刺属因枝条密生锐刺、果实具翼而得名,是热带干旱灌丛中最具代表性的防御型植物群之一,兼具生态与园艺价值。
界:植物界 Plantae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目:豆目 Fabales
科:云实科 Caesalpiniaceae(或并入豆科 Fabaceae 云实亚科)
属:老虎刺属 Pterolobium
“Pterolobium”一名源自希腊语:pteron(翅膀)+lobos(裂片),意指该属植物具有带薄膜状翅的果实结构,是其最显著的分类学特征之一。
在系统发育学研究中(LPWG 2017),Pterolobium 被归入豆科(Fabaceae)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Cassieae族(tribe Cassieae),与Caesalpinia(云实属)及Mimosa(含羞草属)等存在亲缘联系,但在果实类型与刺形结构上独具特征。
老虎刺属为木质攀援藤本或小乔木,高度可达3–8米,茎干坚硬、具棱。幼枝绿色,老枝呈灰褐色。植株具极强的攀援与防御能力。
枝刺常三出或对生,基部宽大,顶端锐尖,坚硬锋利。刺常生于叶轴或节间,形成天然防御体系,是其属名“老虎刺”的来源。
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轴细长,小叶对生,呈椭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平整,表面有光泽。叶片排列紧密,呈羽扇状展开,适应高温环境的蒸腾调节。
花序为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小而密,具明显的香气。
花色:多为黄色、橙黄色或金黄色。
花结构:花冠五裂,雄蕊10枚,子房上位,花柱细长。
花期:通常集中于雨季开始前后(4–7月),授粉媒介主要为蜜蜂与小型蝶类。
果实为带翅的扁平蒴果(samara-like legume),边缘具薄膜状翅。
果翅宽阔、质薄,成熟时转为鲜红、橙红或棕红色;
每果内含1–3粒种子,种皮坚硬;
成熟后随风飘散,有效扩散种群,是其干旱区适应的风力传播策略。
分布:中国南部、越南、泰国、缅甸、印度;
特征:刺密而坚硬,果实红褐具窄翅;
生态:常生于低山、林缘、河谷灌丛;
用途:防护林、篱笆植物、药用根皮(具有抗菌与镇痛活性)。
分布: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
特征:果翅宽大呈鲜红色,极具观赏性;
应用:园艺造景、道路绿化与生态护坡。
分布:东非与中非高地;
特征:果翅狭长,刺呈星状排列;
生态作用:防止家畜入侵,维持稀树草原生态平衡。
老虎刺属是典型的干旱稀树草原防御型灌木植物。
其主要生态适应包括:
耐旱与节水结构
叶面积小、角质层厚、气孔下陷,有效减少蒸腾;根系深入达2–4米,以吸收深层地下水。
防御机制
刺状枝条防止食草动物取食,同时提供栖息地庇护;浓密灌丛能阻止大型动物穿越,是自然防护屏障。
繁殖策略
果翅利于风力传播;在干旱季节休眠、雨季萌发;对火烧与放牧均具恢复能力。
该属植物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
非洲东部至中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
南亚地区: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
东南亚地区:缅甸、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印尼;
中国南部:云南、广西、广东部分地区;
大洋洲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
生境多为热带稀树草原、干旱山地、石灰岩坡地与季节性灌丛带。
老虎刺属根系发达,抗风蚀能力强,是水土保持与生态护坡的重要树种。其密刺枝条常被种植为防畜篱笆植物。
大翅老虎刺的红翅果色彩鲜艳,在热带园林中极具装饰效果,常用于生态绿篱、道路分隔带与防护林景观。
根、树皮含有鞣质、黄酮类化合物及三萜皂苷,具抗炎、止血及镇痛作用;
部分地区用于染料提取与制革。
其密灌结构为小型鸟类与昆虫提供栖息地,对热带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老虎刺属整体适应性强,但由于土地开发、过度放牧与栖息地破碎化,部分地区野生种群数量下降。
当前研究方向包括:
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如ITS和matK基因)解析属内种间亲缘;
探索其果翅结构在风力传播生态学与仿生工程中的应用;
评估其在干旱生态恢复与碳汇功能中的潜力。
老虎刺属(Pterolobium)以其顽强的生命力、锋利的防御结构与独特的果翅之美,展现了热带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态智慧。
它不仅是热带荒原上的防护者,更是生态恢复工程与植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在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中,老虎刺属以其“刺”守护着土地,以其“翅”传播生命的希望。
动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