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植物

白薇(Vincetoxicum atratum):从传统药用到现代科学的再发现

2025-05-03 20:01:03 65

一、引言:传统药材的当代表达

白薇(Vincetoxicum atratum,又名黑花白薇)为夹竹桃科萝藦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等东亚温带山区。它自古以来即为中医重要药材,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妇女产后热等症。随着现代药理学和植物化学的不断发展,白薇的活性成分及其潜在功效也逐渐为科学界所重视,本文拟从形态生态、传统用途、现代研究、成分分析与资源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

植物界 界 Plantae

维管束植物 门 Tracheophyta

被子植物 亚门 Angiospermae

木兰纲 纲 Magnoliopsida

龙胆目 目 Gentianales

夹竹桃科 科 Apocynaceae

萝藦亚科 亚科 Asclepiadoideae

马利筋族 族 Asclepiadeae

鷗蔓亞族 亚族 Tylophorinae

白前属 属 Vincetoxicum

白薇 Vincetoxicum atratum


二、形态与分布特征

白薇植株高30–80厘米,茎直立,叶为狭披针形,对生或近对生。花冠深紫,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果实为细长蓇葖果,长约6–10厘米,成熟后自动开裂,种子具长毛,风力传播效率高。

分布区域:

  • 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的山地灌丛或林缘;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山地。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江苏等省区;西自云南西北经向东北方向,经陕西、河北直到黑龙江边,南至约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东至沿海各省均有分布。朝鲜和日本也有。

  • 海拔:多见于300–2000米区域;

  • 生态习性:喜阳光、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能力强。


三、传统药用价值与历史文献

白薇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后被《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广泛记载,强调其“性寒,味苦”,归肺、胃、肾经,主要具有“清虚热,凉血解毒”之效。

主要传统适应症:

症状相关古籍记载药用部位用法
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金匮要略》《伤寒论》水煎服
血热经闭、产后热《证类本草》配伍归地类中药
外感热病、骨蒸劳热《温病条辨》清热凉血方中常见药材

现代中成药如“清骨散”“银翘解毒丸”等亦有白薇入方。


四、现代药理研究:从临床经验到分子机制

近年来,关于白薇的现代研究多集中于其清热解毒、抗炎抗菌、抗肿瘤与免疫调节等方面。

1. 化学成分分析

白薇-炎症因子抑制作用.png

白薇提取物对炎症因子 TNF-α 和 IL-6 的抑制作用

白薇处理组中,TNF-α 表达水平下降至约 45%,IL-6 下降至约 55%,相较于对照组(100%)明显减弱。

研究显示,白薇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

  • 甾体类化合物(如atratogenin、atratoside);

  • 黄酮类(如kaempferol, quercetin);

  • 生物碱类

  • 多糖类与挥发油

来源:Guo et al.,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6;Wang et al.,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20

2. 药理活性证据

药理作用实验模型研究结果
抗炎作用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模型白薇总提物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
抗菌作用Staphylococcus aureusE. coli体外试验显示抑菌环直径达12–16 mm(酒精提取物)
抗肿瘤HeLa细胞、HepG2细胞体外实验白薇甾体苷诱导癌细胞凋亡,IC₅₀<100μg/mL
免疫调节小鼠巨噬细胞活性实验白薇多糖提高NO释放、增强吞噬能力

数据来源:Liu et al.,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2018;Zhang et al.,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1


五、安全性与毒理评价

白薇性味寒凉,传统上用于虚热证,但对于脾胃虚寒者应慎用。毒理实验显示其水提物在大鼠急性毒性试验中LD₅₀值高于10 g/kg,属低毒类药材。

然而,个别成分如甾体皂苷类存在肾毒性与胚胎毒性风险,提示长期大剂量使用仍需谨慎,并建议严格控制临床剂量与疗程。


六、资源状况与保护建议

近年来,白薇野生资源受到过度采挖与生境破坏的双重威胁。根据《东北药用植物资源现状调查》报告(2020)显示,白薇在辽宁、吉林部分地区野生密度下降达70%,列为“近危”等级(Near Threatened)。

资源可持续对策:

  • 推广人工种植:利用组织培养与种子繁育技术提高繁殖效率;

  • 制定采挖规范:禁止采挖未成熟个体,设定轮伐周期;

  • 原产地保护机制:设立白薇自然保育区,鼓励地方品种认证。


七、结语:科学传承中的新路径

白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药用植物,其药理功效正逐步从经验向实证过渡。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挖掘其活性成分与机制,不仅可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也可为抗炎、免疫调节等天然药物开发提供宝贵线索。

在注重疗效的同时,也必须强调对白薇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标准化利用。唯有生态保护与科学研究同步推进,白薇这一“草本清热之星”方能在现代健康体系中持续发光发热。

动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