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啮齿目

黄毛鼠

2022-11-29 16:32:53 189

黄毛鼠的简要介绍

黄毛鼠属于鼠亚科(Murinae)。该种模式产地为我国台湾,种级分类单元稳定,同物异名不多,但也有争议。主要分布于房屋周围的农田、灌丛、红树林、垃圾堆。很少在房屋内。

2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黄毛鼠主要是夜间活动,以黄昏前后和凌晨活动最为频繁,只有在人烟稀少或隐蔽条件较好的地方,白天才有活动。善游泳,常游过小河跑到稻田、甘蔗及甘薯等作物地盗食作物,有时把食物拉入洞口再食。黄毛鼠没有大规模、长距离的迁移,但可随季节向附近成熟的作物区转移,如水稻收割后,大量迁往附近甘蔗地或甘薯地。当食物不足时,它们的活动范围也大大扩展,可以走到远距洞穴1-2百米以外的其他作物地和水源附近寻食。黄毛鼠的活动常有一定的规律,它们常利用各种地形、地物作隐蔽,例如,它们喜欢在低凹处(垄沟、田基的豁口等)通过,喜欢靠壁(田基边、渠边等)行走,也喜欢在草丛下活动,特别是在地边、路边或菜园周围的草丛棘篱下。在水稻田有水的情况下,则常在田基上活动和觅食。


黄毛鼠穴居,洞穴比较简单,一般只有2-3个洞口,洞口多向东南方,洞口之间有明显的跑道,在作物地,有临时更简单的洞穴。洞口直径30-50mm,洞形不一,随地势环境而筑。有鼠的洞穴洞口光滑,并有从洞里推出的浮土、鼠粪和往来穿行的跑道,也有时发现洞口被泥土堵塞,但当其他洞口被袭击时,即由此洞口逃跑。由于分布区气候温暖、食物丰盛,所以洞穴简单,也没有贮粮的习惯。每个洞穴的鼠数,随着不同季节有较大的差别,一般为2-3只,最多达19只。

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黄毛鼠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鼠类。水稻、甘薯、甘蔗、小麦、玉米、花生、豆类瓜菜等,无一不食,但比较喜欢吃营养价值较高的种子食物,有时也食少量的动物性食物,而且它的食性往往随着作物的变更而改变。


黄毛鼠繁殖力极强,全年均可繁殖,每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9-10月,每胎2-13只,多数产5-6只。


在中国广东,黄毛鼠的数量最多时间是在秋季繁殖高峰之后,其中以12月份为最高峰。由于春季繁殖高峰远不及秋季,再加上夏季潮湿、炎热,黄毛鼠死亡率较高。因此,八月份黄毛鼠的数量最低。

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黄毛鼠是对农作物危害十分严重,在稻田、甘蔗地、香蕉地和荔枝林中危害,有时啃食刚刚插秧的幼苗,每当抽穗扬花时咬断稻茎吸取甜汁,孕穗时大量集中在稻田中,啃食稻穗;甘蔗收割后,它们钻到甘蔗堆下盗食甘蔗;荔枝成熟时爬在树上窃食;在园田中吃各种蔬菜,喜吃蔬菜的嫩芽如白菜等,也吃各种瓜果、豆类、花生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黄毛鼠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在家鼠属中,属于个体相对较小的种类。体长100-150mm。整个背面毛色一致,呈草黄色。背部中央至臀部毛色略深,毛尖部灰黑色。针毛多,近端灰白色,远端灰黑色,但不长,且并不显著粗壮。背腹毛色逐渐过渡,腹毛黄白色。颏部毛基和毛尖均为黄白色。尾长和体长相差不大,有时略大于体长,有时略小于体长。尾上下一色,全部为灰黑色。鳞片相对较小,组成的环纹明显,环纹内着生短而粗的毛。尾尖部毛略长。前后足腕掌骨和跗跖骨背面灰色。头骨上,眶上嵴很明显,第1上臼齿第1横嵴唇侧有一纵沟(t3存在)。

黄毛鼠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国内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贵州、重庆、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海南、香港。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中部和南部)、柬埔寨。

黄毛鼠广泛栖息在稻田、甘蔗地、甘薯地、香蕉地、菜园,其中以稻田区为多。此外,堤岸、灌丛、茅草坡也有其活动和栖居。黄毛鼠一般不入人房,只是在紧靠农田的房舍内才偶有发现。黄毛鼠随着季节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栖息地有明显的变化,如夏秋两季在水稻地区主要穴居于作物地附近的地边、田埂、田基。水稻收割后,则群栖于稻草堆下或其他作物地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