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或称犀牛,属于奇蹄目犀牛科,是一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其特征是鼻子上有一个或两个角质角。如今,世界上仅存五个犀牛物种: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以及亚洲的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现存犀牛物种中体型最小、毛发最多的物种。已确认的亚种有三个:
西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sumatrensis)。
婆罗洲犀牛或东部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arrissoni)。
北犀或吉大港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lasiotis)。
它占据了从洪泛平原到山区的茂密热带森林。它喜欢有各种植被的地区,如灌木、嫩枝、果实和根,并且总是靠近水和矿物盐,在那里它可以补充营养。它的肩高仅为 1.2 至 1.45 米,身长在 2.5 至 3.2 米之间,体重在 500 至 960 公斤之间。它的红色皮肤上有明显的褶皱,覆盖着从短而硬的到圈养时较厚的毛发。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苏门答腊犀牛被列为“极度濒危” 。
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是继大象之后,栖息在非洲的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有两个亚种:
南方白犀牛(C. s. simum):数量约 17,000-20,000 头。
北方白犀牛(C. s. cottoni):肯尼亚奥尔佩杰塔保护区仅有两头现存样本。
它喜欢的栖息地是开阔的短草和中草草原,在那里它利用宽而方形的嘴唇(因此俗称“方形嘴唇”)直接从地面割草。
其体长在 3.35 至 4.2 米之间,肩高在 1.5 至 1.85 米之间,雄性体重可超过 3,000 公斤(雌性体重可达 2,000 公斤)。它的灰色皮肤上除了耳朵、睫毛和尾巴尖外没有毛发。它们需要每 2-4 天喝一次水,并组织成小型的半社会群体,称为“崩溃”,或者在有领地意识的雄性的情况下单独活动。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白犀牛被列为“近危” 。
黑犀牛(学名: Diceros bicornis)又名钩唇犀牛,包含四个亚种:
中南部(较小)。
東方(michaeli)。
西南(双角鸟)。
西部(长足虫,2011 年宣布灭绝)。
它横跨南部和东部非洲,包括肯尼亚、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国家。它的栖息地是半沙漠大草原、森林、湿地和灌木丛,总是靠近水和矿泉。
它的肩高约 1.6 米,体重在 800 至 1,350 公斤之间,比白犀牛小。它有两个角质角和一个钩状的上唇,用于浏览。它以嫩芽、叶子和低矮的树枝为食,在植被上留下有棱角的边缘。它的饮食使它能够与白犀牛共存而不会产生竞争。它昼夜不停地进食,在最热的时候休息,并用尿液和粪便标记其领地。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黑犀牛被列为“极度濒危”和“数量严重减少” 。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是世界上最稀有、最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目前,在爪哇岛(印度尼西亚)西部的乌戎库隆半岛上,只剩下零散的种群幸存,估计约有76 只,由于偷猎和栖息地破坏,其数量已严重减少。
该犀牛肩高 1.4 至 1.7 米,身长 3.1 至 3.2 米,体重 900-2,300 公斤。它主要以数百种植物的叶子、嫩芽和细枝为食。它用长而尖的上唇拔出嫩枝,并进入倒下的树木或山体滑坡造成的空隙,其喜欢的植物占其食物总量的 40%。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爪哇犀牛被列为“极度濒危” 。
印度犀牛或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现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保护区,主要在印度(阿萨姆邦)和尼泊尔,尽管其分布范围以前从巴基斯坦延伸至缅甸和中国南部。它喜欢半水生栖息地:被淹没的草地、沼泽和富含矿物质的河岸森林,在那里它可以获得水和天然盐源。
肩高1.75-2米,身长3-3.8米,是仅次于白犀牛的第二大犀牛。它们的体重在 1,800 至 2,700 公斤之间,但有记录显示其体重曾高达 3,500 公斤。它的饮食是随机的,这种犀牛会吃草药、嫩芽、叶子、果实、树枝和水生植物,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 其体重的 1%。它们的饮食包括 180 多种植物,随着季节变化,它们的食物包括附近的牧场和农作物。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印度犀牛被列为“易危” 。
动物标签: 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