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马达加斯加,就离不开“特有性”。这座位于非洲东南的巨大岛屿在约一亿多年前与大陆分离,动植物在“孤岛”里各自演化,造就了全球约 5% 的物种多样性,其中约 70% 为岛上特有——也就是只在此处野外分布。如今岛上拥有 50 多处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是观察独特野生动物的理想之地。
狐猴总览(Lemuroidea)
狐猴鼠(Microcebus)
指猴 Aye-aye(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
大狐猴 Indri(Indri indri)
维氏跳狐猴(Propithecus verreauxi)
竹狐猴(Hapalemur)
其他特有哺乳动物:马岛獴、吸盘蝠属
特有鸟类:马达加斯加潜鸭、蓝咕咕
特有种(endemic)指只原产且只自然分布于某一地域(此处为马达加斯加)而不自然分布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物种。岛屿长期地理隔离、气候差异与多样生境(雨林、干旱荆棘林、石灰岩“刀林”tsingy、红树林与沿海湿地等)共同促成了惊人的特有化水平。
已知 100+ 种(含亚种),几乎覆盖岛上所有主要生态系统。
名称“Lemur”源自古罗马神话中的“幽灵”,取其圆而发亮的双眼、独特叫声以及多类群的夜行性。
生态位极为多样:从体型最小的灵长类到高亢鸣叫、日行性的树栖大狐猴,都属“狐猴谱系”。
本篇重点物种(均为马岛特有):
狐猴鼠(Microcebus)
指猴 Aye-aye(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
大狐猴 Indri(Indri indri)
维氏跳狐猴(Propithecus verreauxi)
竹狐猴(Hapalemur)
体型:含尾全长 < 27 cm,体重约 30 g,为世界最小灵长类之一。
习性:典型夜行性,大眼与灵敏听觉适应夜间觅食。
食性:昆虫、小型脊椎动物、果实与花朵。
识别要点:高频短促“吱吱”尖叫与极快攀爬。
外形与特征:耳朵可独立转动,门齿终生生长;中指极细长、灵活。
觅食技巧:典型“敲击—聆听—撬取”连招(敲击树干判断空洞→倾听回声→以细长中指钩出木材内昆虫幼虫)。
生态:夜行、独居,为体型较大的夜行灵长类。
体型:现存体型最大的狐猴(体长约 57–70 cm,体重 7–10 kg)。
形态:短尾,四肢与手指较长,部分掌指有蹼样结构以增强抓握。
毛色:黑白相间的浓密毛被。
行为:清晨常以高亢“合唱”宣示地盘;在树间纵跃能力极强。
招牌动作:地面移动时进行“侧向跳舞”(双足直立、举臂保持平衡)。
分布生境:西部与东南部干旱落叶林与灌丛。
食性:叶、果、花。
毛色:黑、白、橘(或沙色)拼接。
食性核心:以竹类为主食,对纤维质适应强。
体型:体长 26–46 cm,尾长与体长相近,体重可达 ~2.5 kg。
毛色:多为灰褐色系,脸部略圆。
马达加斯加最大的原生食肉动物。
特征:红棕色短毛,半可伸缩爪;树上敏捷跳跃。
作息与食性:多夜行;擅长捕食狐猴与鸟类,偶有“空中截击”。
社会:独居且领地性强。
外观:龟甲黑底金线“放射”花纹,被誉为颜值极高的陆龟。
生境:南部干旱荆棘灌丛与疏林地。
伪装大师:扁平**“枯叶尾”**,边缘呈“破损感”,贴枝不动即“隐形”。
生境:湿润热带雨林,树栖。
长度纪录保持者(可达 ~68.5 cm)。
食谱:昆虫为主,偶捕小鸟或小型哺乳动物。
识别:颈部深色环带,头顶有显眼斑块,俗称“三眼鬣蜥”。
生态:日行性,喜晒背控温,多据岩地或树干。
体长:可达 ~3 m,无毒。
分布:岛中部与西北部。
食性:小型哺乳动物与鸟类。
岛上唯一“潜水鸭”。
体长:约 46 cm;体羽以褐色为主,腹部白色,喙与足为灰色。
保育:种群稀少,属重点保护对象。
分布:西北与东部雨林。
外观:全身浓郁蓝色,极具辨识度。
习性:林下与中层活动,步行与短距离飞行结合。
主要威胁:森林砍伐、刀耕火种、非法捕猎与宠物贸易,以及外来物种与气候变化。
观赏礼仪:与动物保持距离、不投喂、避免闪光灯、遵循步道与向导。
合理路线:优先选择国家公园/保护区,如安达西贝—曼塔迪亚等,支持社区友好型保育。
参考书目
C.乌罗兹(2006)。动物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要素。社论《Universidad Estatal a Distancia》,2:85-90。
C.格里格森(1991)。非洲牛的非洲起源?非洲考古评论,9:119-144。
L·哈里森·马修斯 (1977)。哺乳动物的生活。目的地编辑。第 710-711 页
V.哈纳克和V.马扎克(1990)。动物百科全书,世界哺乳动物。西班牙马德里:苏萨埃塔。 p。 208.
动物标签: 马达加斯加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