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小时候就听过“圣诞马槽里的骡子”“史瑞克里的驴”,可真要分辨“burro、asno、mula”时却容易糊涂。其实它们并不全是不同的动物。下面一次讲清:
没有本质区别。
二者都指同一种动物:非洲野驴 Equus africanus(家养形态常记作 E. africanus asinus)。
“burro”源自拉丁语 burricus(小马),更口语;“asno”源自 asinus,较书面/学名化。中文通常统称为“驴”。
形态要点(与马、斑马对比)
体型更小(品种差异很大);鬃毛短硬,不会披散到颈侧。
耳朵更长,有助散热。
寿命更长,常可达35–40 年(优于马)。
常见毛色:灰、褐、黑、白等,口鼻、眼周、腹部常更浅;背部多见“十字形”深色条纹(肩背交叉)。
家驴与野驴:过去曾被分成物种,现通常视作同种不同(亚)类群;家驴因耐粗饲、力持久、成本低,广用作骑乘与挽用。
骡是杂交后代:
父本:公驴(jack)× 母本:母马(yegua) ⇒ 骡(mula / mule)。
同属马科(Equidae),但绝大多数不育。原因是染色体数不同:
马 2n=64,驴 2n=62;骡为 63,配对不全,减数分裂受阻 ⇒ 难以产生可育配子。
另外,即便同号染色体,基因排列差异也会增加配对难度。
骡的综合性状(取两亲之长)
似驴:头较粗、耳长、鬃短;似马:身高与体型轮廓、颈与臀部形态、被毛均匀度、齿列。
声音兼具:会发出接近驴的嘶鸣/号叫与马的嘶鸣。
优势:力大、耐劳、稳健、 sure-footed,在山地、长途驮运与农耕上极受重用。
劣势:基本不育(极少数雌性骡有过零星繁殖报道,但属科学奇例,不具普遍性)。
另一种杂交方向:
父本:公马 × 母本:母驴 ⇒ 騇/健驴(hinny),西语称 burdégano。
由于母驴体型更小、分娩风险更高,此配比更少见,存活个体也更少。
常见差异(相对骡):
体型更小;耳朵偏短(仍长于马);
头更长且较瘦;
身体相对四肢显得更“重/大”,比例与骡略异;
同样基本不育(同样是 63 条染色体)。
体型较马小;鬃短硬;长耳;
口鼻/眼周/腹部浅色区明显;
背部常见**“十字纹”**;
耐热耐劳、寿命可至 40 年。
杂交不育为主;
兼具驴的头耳鬃与马的身高身型;
力大耐役、脚稳,全球普遍用作挽曳/驮运/山地作业;
叫声兼具驴鸣与马嘶。
更少见、亦不育;
较骡更小,短耳、长而较瘦的头;
身体相对四肢更重,比例不同于骡。
我们的体细胞有一套“成对的染色体”。马(64)与驴(62)配起来,后代为63,就像舞伴舞会出现“一人找不到对”,减数分裂配对失败,难以产生正常卵/精 ⇒ 不育。
即便凑成对,染色体内部基因排列也可能不同,进一步降低配子可行性。
选择骡/騇作业:地形崎岖、温差大、路线长 ⇒ 骡更稳健、耗料少、耐粗放。
福利与管理:保证蹄部与背部的护理、负重比例与工休节律;
繁育预期:把骡/騇当作生产力个体,不作繁殖种用;需要后备役畜时应回到马×驴亲本体系。
“驴”与“asno”= 同一种动物,差别只在称呼。
“骡”(公驴×母马)与**“騇/健驴”(公马×母驴)是两种方向的杂交后代**,几乎都不育,但骡更常见、力更大、脚更稳,因而在农耕与运输史上极其重要。
动物标签: 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