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昆虫

稻螟虫是水稻的杀手(稻螟虫什么时期危害最大)

2023-03-19 10:07:04 225

  水稻螟虫在3000年前已是种植水稻的大敌。受到危害后,田间白穗累累,叶苗枯萎,减产过半。周尧1957年在《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中考证,螟虫在我国是仅次于蝗虫的大害虫。水稻螟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有二化螟和三化螟两种。

  三化螟蛾子淡黄色,前翅为三角形。雌蛾前翅黄白色,中央有一个个黑点,腹部末端在产卵前有一丛明显的黄褐色绒毛。雄蛾体较小;前翅淡灰褐色,翅顶有一条黑色斜带纹,中央有一小黑点,沿外缘有7-9个小黑点。


  卵块椭圆形,表面盖有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有一条透明的纵线。


  蛹圆筒形。雌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前,中足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的长度不到腹部长度的一半。雄蛹的触角末端在前足末端之后,中足稍伸出翅芽,后足伸出翅芽很长,直到腹部末端附近。


  蛾子夜间活动,趋光性强,在气温达20℃以上、风小而无月的夜晚,以上半夜扑灯的蛾子最多。雌蛾喜在生长茂盛、嫩绿的稻株上产卵,在秧田内多产在叶片近尖端处,在大田内多产在叶片的中上部。一只雌蛾可产卵l00-200多粒。初孵出的蚁螟在稻株上爬行,或吐丝下垂,随风飘到邻近的稻株上。稻苗易受蚁螟为害,造成枯心,凡稻苗处在分蘖盛期、叶色嫩绿,遇上卵块盛孵的田块,受害就重。正在破口抽穗的稻株,也易受蚁螟为害,造成白穗。如在灌浆后期受幼虫为害,就造成虫伤株。


  上海郊区一年发生三、四代,以老熟幼虫在田间稻桩内越冬。越冬幼虫化蛹羽化成为越冬代的蛾。各代发蛾盛期是:越冬代5月下旬,第一代7月上、中旬,第二代8月中、下旬。有的年份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还可出现第三代蛾的高峰,即有部分第四代幼虫发生。在幼虫阶段如气温高,则发育快,当代发蛾日期就提早。郊区全年中以第三代为害最严重。


  蛾子羽化后,第二天开始产卵。卵的历期:第一代11-12天,第二、三代7-8天。幼虫有四龄,少数有五龄,幼虫各个龄态的发育进度可作测报上的参考。


  幼虫在稻茎内为害,到老熟就向下钻蛀到稻株基部,在土面下1-2厘米的稻茎内化蛹。化蛹前幼虫预先在稻茎上咬一羽化孔,便于蛾子羽化后爬出稻茎。幼虫的化蛹进度和蛹的发育进度是当前测报上的重要依据。从蛹的色泽变化,可将蛹的发育进度划分为七个蛹级,再根据当时不同的温度,可以推算螟蛾的羽化日期。

  二化螟主要为害水稻、茭白,越冬幼虫还转害麦类、玉米、油菜和蚕豆等作物。


  蛾子灰黄褐色,前翅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


  卵块长椭圆形,卵粒作不规则鱼鳞状排列,有透明胶质覆盖。


  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棕褐色纵线。


  蛹圆筒形,尾端稍尖。雌蛹腹部末端的肛孔离前方的生殖孔较远,相隔的距离大于肛孔裂口长度的2倍以上。雄蛹腹部末端的肛孔离生殖孔较近,相隔的距离约等于肛孔裂口的长度。


  二化螟的生活习性比三化螟复杂。蛾子产卵的部位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变动,圆秆拔节前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多产在叶鞘上。一只雌蛾可产卵200多粒。蚁螟孵出后,先在叶鞘内为害。如秧苗尚小,叶鞘狭窄,则幼虫为害叶鞘的集中性不很明显;如秧苗粗壮,叶鞘很宽,则蚁螟和二龄初期集中在叶鞘内。蚁螟孵出后经过7一14天,幼虫进入二龄末期或三龄,开始蛀入稻茎,并转株为害。严重的时候,一条幼虫能转株为害8-10株水稻。老熟幼虫在水稻茎秆内或在茎秆与叶鞘之间化蛹。


  在上海郊区一年发生二、三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和茭白内越冬。越冬幼虫的生活力很强,能耐干耐寒,在春暖后还有不少幼虫钻入小麦、油菜和蚕豆等植株内为害。因越冬场所和钻入作物补充取食的情况不同,春暖后幼虫的化蛹进度差别很大。在茭白内的越冬幼虫化蛹最早,以后顺次为稻桩、稻草、夏熟作物等内的幼虫,堆在室内的稻草里的幼虫化蛹最迟。越冬代的发蛾期很长,从4月下旬到7月中、下旬,前后长达八十余天,并有三、四个集中发蛾的高峰日。第一代发蛾盛期在8月上、中旬,发蛾期与越冬代的发蛾期相衔接,时常不易截然划分。


  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受害,出现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或虫伤株。卵块孵化后,蚁螟先在叶鞘内群集为害,造成枯鞘。以后幼虫分散为害造成枯心和虫伤株。全年中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

动物标签: 水稻 稻螟虫 螟虫 害虫 鳞翅目 螟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