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估计约有 870 万种生物。虽然古生物学研究显示某些恐龙与史前爬行动物曾拥有“羽状”结构,但在当今的地球上,只有鸟类才真正拥有羽毛。本篇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你认识 25 种“披着羽毛”的动物,包括它们的基本特征、习性与分布。
小知识:羽毛不仅与飞行有关,还承担保温、防水、伪装、求偶展示和触觉感知等多种功能。
有羽毛的动物是什么
羽毛的类型与作用
会飞的有羽毛动物(15种)
不会飞的有羽毛动物(10种)
常见问答与延伸阅读
“有羽毛的动物”即鸟类(Aves)。鸟类是脊椎动物,身体被羽毛覆盖,前肢进化为翼,多数能飞行,少数由于身体结构或生态位原因而不再飞行。
两大核心特征(给孩子也能看懂的版):
羽毛 + 翼:前肢变成翅膀,羽毛帮助产生升力或稳定体态。
恒温(内温):鸟类能调节体温,羽毛在保温与隔热上功不可没。
不同部位的羽毛形态各异、分工明确:
飞羽(remiges / rectrices):分布在翅与尾,质地坚韧、常呈不对称,决定飞行动力与操控。
覆羽/轮廓羽(contour feathers):覆盖全身,形成外形轮廓并具一定的雨水阻挡与气流导向作用。
半羽(semiplumes):位于覆羽之下,柔软,强化保温与塑形。
绒羽/羽绒(down):紧贴皮肤,锁住空气形成“保暖层”,水鸟也借此增强浮力。
丝羽/毛丝羽(filoplumes):细长、具感知功能,帮助鸟感应羽毛姿态与风流变化。
刚羽/须羽(bristles):常在喙周围,像触须一样帮助感知,食虫鸟借此“捕虫更准”。
进阶补充:鸟类还会“理羽”(用尾脂腺分泌物抹在羽毛上)以保持防水、防污与柔韧;并通过“换羽(换装)”更新磨损的羽毛。
提示:下列中文名后括号为学名/科名,方便科普检索与图片比对。
啄木鸟科(Picidae)
强壮的凿木喙与“减震头骨”是标志特征,舌细长可伸出取食昆虫幼虫。羽色常鲜明(红、黑、白等),对森林健康有益(控虫、助传播)。
杜鹃科(布谷鸟)(Cuculidae)
体形中小,尾与翼多较长、尖。部分种类以“巢寄生”闻名——把蛋产在他鸟巢中,由寄主代为孵育与喂养。羽色多为灰、褐或红褐等伪装色。
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
人类聚落的“常客”,城市与乡村都能见到。性二型显著:雄鸟色彩更鲜明,繁殖季喉部会呈现醒目的“黑色领结”样斑块。
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
潜水取食小鱼,具细长并带“锯齿”状的喙利于抓滑鱼。雄鸟头部常显深色金属光泽并带蓬冠,胸前具红棕色带;雌鸟头颈褐红。飞行迅疾,亦善潜。
燕隼(Falco subbuteo)
体型小巧、翼尖而狭,空中机动性出众,常在空中猎食蜻蜓、小鸟等。胸腹具纵纹或横斑,面颊带浅色斑块。繁殖在欧亚,越冬迁至非洲等地。
金雕(Aquila chrysaetos)
大型猛禽,肩颈具金色羽饰,双脚被羽覆盖(“穿靴子的雕”)。俯冲时速度极快,擅长在山地、开阔地捕猎。雌鸟通常比雄鸟更大。
普通雨燕(Apus apus)
几乎把一生都“交给了天空”,飞行速度快、耐力强,靠吞食空中昆虫为生。翼长而镰刀状,足短,体羽多为深褐近黑色。
蓝孔雀(印度孔雀)(Pavo cristatus)
雄鸟拥有夸张的“眼状”拖尾,是求偶展示的典范;雌鸟羽色朴素。羽饰折射与结构色共同造就“绚烂蓝绿”。
蜂鸟(蜂鸟科)(Trochilidae)
最小型的鸟类之一,能悬停并后退飞行,借助高速振翅与独特肩关节。喜食花蜜并授粉,喙形与花型经常呈协同进化。
华丽琴鸟(Menura novaehollandiae)
以“琴形尾羽”与惊人仿声能力著称,可模仿其他鸟叫甚至环境噪音。生活在澳大利亚林地,求偶时展开尾羽跳舞。
火烈鸟(Phoenicopterus spp.)
标志性的粉红色来自摄食藻类、甲壳类中的类胡萝卜素。长腿、滤食喙适合浅水湿地生活,群居性强。
金刚鹦鹉(Ara 属)
大体型鹦鹉,喙强而有力,善粉碎坚果果核;社交与配偶关系稳定,智力高,羽色极为鲜艳。
巨嘴鸟(Ramphastidae 科)
巨大轻巧的彩色喙用于取食果实、调节散热和展示。多栖热带雨林树冠层,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
鸳鸯(Aix galericulata)
东亚名鸟,雄鸟繁殖期羽色绚烂,具“帆羽”。常栖息于湖泊、河湾和阔叶林水域,配对关系紧密。
鲸头鹳(Balaeniceps rex)
非洲湿地的“远古感”明星鸟,巨大的鞋状喙适合捕食肺鱼等。动作缓慢而精准,幼雏期亲鸟会“选优育雏”。
企鹅(Spheniscidae 科)
前肢演化为鳍状翼,在水中“飞行”,陆地步态摇摆。羽绒层与体脂帮助保温,多数群居繁殖。
鸵鸟(Struthio camelus)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鸟,雄鸟黑白相间,雌鸟褐灰。虽不会飞,但奔跑速度可达高速公路汽车水平,是草原上的短跑健将。
几维鸟/奇异鸟(Apteryx 属)
新西兰特有(不是澳大利亚),体小、翼极短如残迹,羽毛似毛发。夜行性,具长喙与发达嗅觉。
食火鸡(Casuarius 属)
热带雨林中的大型不会飞鸟,头颈裸露呈蓝紫色并具坚硬盔突。以果实为主食,是热带林中重要的种子搬运者。
鸮鹦鹉(卡卡波)(Strigops habroptilus)
新西兰特有的夜行性不会飞鹦鹉,体型大、寿命长,绿色斑驳羽毛利于伪装。当前极危,繁殖采用“集体求偶场”(lek)。
家鸭(Anas platyrhynchos domesticus)
由野生绿头鸭驯化而来,长期家养使其飞行能力减弱甚至消失。适应性强,品种多样。
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羽毛主要用于保温与保护,能短距离拍打与滑翔,但不善长途飞行。社会性强,等级秩序明显。
美洲鸵(Rhea 属)
南美草原大型不会飞鸟,外形与鸵鸟相似但体型较小。奔跑能力卓越,雄鸟承担孵卵与育雏。
加拉帕戈斯不飞鸬鹚(Phalacrocorax harrisi)
世界上极少数不会飞的鸬鹚,分布极限狭窄(加拉帕戈斯群岛)。翅短腿强,善潜水捕鱼。
卡古(Rhynochetos jubatus)
新喀里多尼亚特有种,灰白羽色,冠羽漂亮。多在林地地面活动,警觉性高,鸣声嘹亮。
Q1:既然有羽毛就一定会飞吗?
不一定。飞行需要气动外形、肌肉与骨骼结构等多重条件。像企鹅、鸵鸟、食火鸡等虽然有羽毛,但因为生态位或体型与结构限制而不再飞行。
Q2:羽毛为什么那么“防水”?
一方面是羽轴与羽枝的结构紧密,另一方面鸟类会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理羽”,让水更难渗透,尤其对水鸟很重要。
Q3:鸟类为什么颜色这么亮?
除了色素沉积(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很多颜色来自“结构色”——羽片微结构对光的干涉与散射造成的金属光泽或变色效果(如孔雀、蜂鸟)。
Q4:羽毛会一直用吗?
不会。鸟类会定期换羽以替换磨损羽毛;有的在繁殖季还有“婚羽”,便于求偶展示。
现在你已经认识了 25 种“披着羽毛”的动物,并了解羽毛的类型与功能。若你要为孩子做启蒙,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会飞/不会飞”“森林/湿地/城市”这样的主题来学习,更直观、更有趣。
动物标签: 有羽毛的动物